在這場講座中,我們將邀請尹亨根(HyungGeun Yoon)執行長,分享Hansalim合作社現況與推動本土大麥豬的行動歷程。
南韓反GMO公民團體自2015年以來反基因改造(GM)作物開發及商用化的努力,在9月1日獲得重大的成果。根據南韓多家媒體報導,南韓農業振興廳在9月1日以研究政策局長Hwang Kyu-Suk為代表,與公民團體「反GMO全北道民行動」常任代表Lee Se-Wu簽訂協約,協約內容承諾政府將中止推動基改作物商用化政策,並於2017年底解散農振廳所屬的基改作物開發事業團。這代表南韓政府自2011年起推動的基改作物開發商用化政策將有重大改變。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舉辦「學校午餐韓國經驗分享工作坊」,除邀請李宰郁所長及李璸琶女士與談外,也邀請了深諳日本食農教育的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林如萍教授分享,將這次學校午餐的國際交流多帶進了日本觀點。
我們特別邀請任職於韓國한살림(Hansalim)合作社的吳世英經理,他同時也是「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常任執行委員長,來分享韓國基改作物與食品現況、民間反基改運動歷程、行動策略與未來展望。
Hansalim創立於1986年,是以生產者與消費者為中心所共同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希望透過城鄉直接交易運動,建構一個永續的生產—消費系統。
韓國全國民主勞動組合總聯盟(전국민주노동조합총연맹)在6月29日、30日兩天發動非正規職(約聘雇及派遣工)總罷工,其中包括學校供餐料理師在內的「南韓全國學校非正規職勞動者工會」也加入了這場罷工,料理師訴求薪資結構的改善,並要求轉換為全職。
2017年6月20日下午,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所所長李宰郁,以及前首爾市城北區學校午餐支援中心長李璸琵兩位韓國民間行動倡議者拜會長期關注台灣基改作物與食品政策的林淑芬立委,雙方針對兩國面臨的國際貿易壓力與民間農業運動現況等議題交換意見。
借鏡韓國工作坊順利落幕後,隔天我們便馬不停蹄帶著韓國農漁村研究所所長李宰郁以及前首爾市城北區學校午餐支援中心長李璸琶,驅車從台北上國道五號、途經雪山隧道,深入宜蘭鄉間。
李宰郁則提到,韓國農民運動的能量源自於80、90年代的反獨裁政府運動,當時蓬勃的學生運動,促使這些參與學運的份子走入工人、農民等階級之中,不過隨著韓國政府不斷開放國外農產品,農村青年人口外移導致高齡化,再加上農產品價格過低,大部分的農民能夠糊口已是萬幸。
韓國以農業技術來說算是很發達,例如農機具的使用都沒問題。如果是從高空攝影可以看到農地分布相當廣闊,但我不是要針對這部分來講,我想談的是這內部面臨什麼問題?如果單從現在韓國農業面貌來說,大家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從韓國近代史開始說明。我會先很簡單地提一下一百年近代史,再進入農業主題。
【營養豬事午餐大吉系列活動一】韓國豬吃韓國麥:Hansalim合作社的自救行動
在這場講座中,我們將邀請尹亨根(HyungGeun Yoon)執行長,分享Hansalim合作社現況與推動本土大麥豬的行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