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實習週誌之一| 突破同溫層的各種可能

編按:今年七月,大享迎來台中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畢業生楊坤朗,在學校文書與活動經驗相當豐富的他,會在這一個月的實習中,遇到什麼挑戰呢?敬請期待每週出刊的實習週記!


文|楊坤朗

很高興在因緣際會之下能來到大享食育協會,在之前從「校園午餐搞非基」到「大享食育協會」當中所運作的活動或是做過的事情都有聽聞,所以對於協會做的事情非常地有興趣,很榮幸這次是親自來到台北的辦公室實習。台北的辦公室位在松山文創園區內的台北文創大樓五樓,在實習期間我都會搭乘捷運至距離園區最近的國父紀念館站,而五號出口處正好可以一覽台北101的樣貌。

日本學校午餐刊物初體驗

第一週除了幫忙處理了一些簡單的事務之外,也在空餘時間閱讀了許多日本有關於校園午餐的刊物,雖然對日文不甚了解但還是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飲食教育方面,在每一本食育刊物上幾乎都會教小朋友各種正確的用餐禮儀,由此可見日本對於飲食教育除了著重在食物本身,對於飲食文化上也是十分注重,使我更加了解到食育不僅必須著墨在營養教育上,飲食中的文化教育也是必須讓下一代傳承下去。

第一次踏入錄音間

實習第二週的開始,正逢每月的廣播節目「大享新食代」的錄製時間,「大享新食代」是由大享食育協會與教育廣播電台節目「教育行動家」合作以一個月一集的方式錄製播出,很開心能夠觀看與了解節目播出過程,算是滿足了我對電台直播節目的想像。

今天主題是由協會的王婉育專案經理來讓大家認識學校營養午餐的歷史,節目中談到台灣最早出現的營養午餐以及早期學校午餐餐色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美援時代的酵母湯,使我回想起在大享看的《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書中提到的那一碗不具名的營養湯,主要成分是酵母、黃豆等材料,為了補充營養而誕生的一碗湯,其實就可以見證到為什麼不僅僅是稱作午餐而是稱為營養午餐。

如今現行的學校營養午餐中的進步,可以從一些逐漸改變的歷史脈絡發現,但其實雖然台灣的營養午餐隨著年代進步而有所改變,我認為仍需要持續的進步與改善,讓現在正處發育的學童對於營養午餐的不再只是持負面的看法。

小編能力大進化

暑期的四個活動中,這次我負責幫忙宣傳上稿了四個單元的介紹,第一次製作收費的活動宣傳圖與文搞難免讓我有一點點的緊張,除了文字需要好好修飾之外,在製作宣傳圖的方面也需要考慮很多美觀與是否清晰的問題,但藉由這次幫忙上稿也讓我了解到了很多在在網頁背後的小編需要具備的工作與能力,希望藉此之後能夠在工作需要時宣傳派上用場。​


心得:

我認為進行環境教育或食農教育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必須要讓普羅大眾能夠接觸到重要訊息或我們要表達的。在這兩週實習中我看到了以很多傳遞媒體的方式傳達出協會理念,包括像是午餐大賽廣播節目食農教育活動享報社群網路等,雖然每一項背後都有很多的工作與挑戰但卻能夠打破同溫層讓更多人注意到,每一項操作是我再之後都可以多多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