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導」 相關文章

【享報NO.3】臺灣人的掌中明豬

文|曾霓

知道臺灣人平均食用量最高的肉品是什麼嗎?而學校午餐中最常烹調的肉類又是哪一種呢?沒錯,答案都是豬肉!但是臺灣國產豬的養殖過程、肉品挑選準則或是各部位名稱,這可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回答得出來的了。

【享報NO.3】聞肉起「午」— 雞豬魚ON AIR

為了拓展更多元食農教育主題及傳播方式,大享食育協會於下半年度規劃錄製「聞肉起午─學校午餐肉類廣播節目」,並獲得行政院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廣計畫」之專案補助,希望能讓學生一邊享用午餐,一邊透過專家與營養師簡單說明與講解,輕鬆學習有關肉品的知識。

【貴賓致詞】吃一份有文化的學校午餐 / 范巽綠

學校午餐,代表了就是學生的營養、食育教育、文化傳承、在地食材,與整個在地消費系統的理解。所以,我們對學校午餐結合營養師開菜單、在學校進行營養及食育教育,其實有很多新的發展方向,特別是我們108學年新課綱,這就成為學生素養中很重要的一環。

專家開講 認識臺灣掌中明「豬」

大家知道臺灣人吃最多的肉品是哪一種嗎?學校午餐中最常使用到的肉類又是哪一種呢?沒錯,都是豬肉!但是臺灣國產豬的養殖過程、肉品挑選準則或是各部位名稱可就不是每個人都回答得出來的問題了。

【賽後報導】讓阿嬤驕傲的創新家鄉味—蔡秀芳、郭峻宏勇奪首獎

兩人第一步是將一整年的供餐菜單全部印出來,在忙碌工作之餘各自先選出屬意的內容,再利用兩、三天中午休息的時間對照和比較,剔除掉雖然美味營養但搭配起來會「搶戲」或太突兀的菜色,最後鎖定有阿嬤傳承的口味的幾項受歡迎單品,再考量比賽時正當令的文旦柚可作為主菜調味的亮點,並以國中生營養基準來微調食材的份量,便組合成「奪冠菜單」。

【專家開講】打造以孩子中心的學校營養午餐—資深日本學校營養師奧瑞惠首次來臺料理後記

奧老師終於排除萬難,在百忙之中撥空來臺,除了分享蘆屋市學校午餐和食育行動之外,更親手示範她所設計的學校午餐料理,內容包括櫻漬香鬆麥飯、焗烤味噌雞肉、海帶芽大豆沙拉、繽紛什錦湯與橘子果凍,精湛的烹調技術和色香味俱全的菜餚,讓入圍決賽的二十四位臺灣學校營養師與廚師,體驗到恪守衛生安全規範、善用在地食材、同時傳承日本飲食文化的的職人精神。

【賽後報導】囊括三大獎的背後是超過數百次的練習—專訪崇明國小林中惠營養師和林淑媛廚師

中惠營養師說,此行最大的收穫,是在準備過程中不斷蒐集資料、走訪市場,與認識來自不同地方的夥伴。而為了要在比賽中使用最新鮮的食材,她們兩位可是直到周六要上來台北的前一刻,都還在菜市場採買。

 

【評審心得】看見學校午餐的不凡與驕傲 / 施信源

這樣的競賽不僅讓第一線默默耕耘的大廚、營養師們有機會被看見,透過台、日、韓的專家交流、指導,更讓台灣營養午餐被國際看見。期待明年的大賽能再一次看見優秀選手們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看見台灣營養午餐發展上的不凡與驕傲!

【賽後報導】二十二年如一日,用心烹煮每一餐!—專訪第二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料理技術優越獎得主羅沛崴

平時阿基師的料理節目、不藏私的小撇步,我都一看再看。他在教學上要求學生食材絕對不要浪費,我深感認同。在學校我們廚工媽媽人力雖然已經很吃緊,但會儘量讓每個班級的份量接近客製化。因為每班孩子高矮胖瘦不同食量落差大,注意孩子的食用量有助於讓廚餘量減少,讓惜食愛物在校園落實,知道資源的可貴,進而內化為品格。

【學生評審】特別的一日—我的臺灣學校午餐大賽評審經驗 / 張鎧澤

當我和其他評審老師們一起進入廚房、展開料理比賽評分工作時,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當評審,根本不知道要怎麼評分,所以先跟在一位老師身旁學習。他教我幾個評分要點,首先檢查地板是否乾淨、食材與煮菜用具有沒有認真清洗、食物的美觀等等。之後,我就依照著老師分享的這些經驗來打分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