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實習進入第三週,兩位同學又從文字搏鬥的小編,化身成為影音節目團隊的工作人員啦!(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單位ㄚㄚㄚㄚ...)
編按:實習進入第二週,從原本外場奔波支援前線的生活,瞬間化身小編坐在電腦前與文字搏鬥,兩位實習同學該怎麼調適?這一集,我們來聽聽的他們的心聲(怨念)吧!
日本早在1954年頒布的《學校給食法》已歷經13次修訂,各校和給食中心依法將營養師納入編制法規;韓國從1950年代以社會福利、清寒救助的概念發展到全國各校自立供餐,同樣訂立了《學校給食法》且於2006年確立自辦廚房和每校都有營養師。當台灣營養午餐政策因為大人世界裡利益盤算政治運作而原地踏步,何止蹉跎了進步契機,更犧牲了整個世代小朋友的飲食幸福。
編按:今年八月,學校午餐22計畫團隊迎來首屆的實習生,是兩位來自台中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大三升大四的同學—彭語柔與楊國瑜,對正忙得焦頭爛額的我們來說,根本就是天使來著。
文│王婉育
回蘭嶼放映的起點:蘭嶼的人流運輸看天臉色
台灣慣常稱為「營養午餐」的學校午餐,在日本叫做「學校給食」。從明治22年到現在以國家政策推行全國一體適用的《學校給食法》,除了過敏體質或特殊需求的學生,日本國中小學生在學期間都得吃由學校廚房或地區給食中心烹煮的午餐。在校的這一頓午餐養育了全國學子,奠定下日本國民飲食的根本;而強調使用國產食材、盡可能採地產地消等原則,則務實地支撐國內農林漁牧發展。
對學校午餐樣貌和現況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難發現,除了各縣市代辦的午餐餐費差距很大,還有菜道數從五菜到三菜皆不相同、收費標準不一、食材供應來源形形色色等混亂現象,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相較於飲食型態、教育體制和文化風俗相近的日本韓國的「學校給食」,先不談學童午餐的安全營養美味等基本原則良莠不齊,光從學校午餐專法、學校營養師與專業人員和收費規定等三個方向,和日本韓國一對照,台灣學校午餐的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問題馬上現形。
蘭嶼,一顆太平洋上的遺世珍珠,坐落在台灣東南方90公里處,這裡是達悟族人世世代代的家鄉—人之島。
達悟族的孩子在成長歷程中,有著不一樣的學校午餐經驗,如:誤點的船班、自己揉饅頭、颱風肆虐等。
來自日本、韓國與台灣的全國反基改民間團體於2018年5月8日,正式簽署《2018年台日韓反基改運動連線宣言》。
韓國友善環境免費供餐草根國民連線常任代表朴仁淑於5月8日訪台,在「台日韓食刻」工作坊中分享民間如何發揮由下而上的力量,促成韓國推動免費校園午餐,繼而落實供應在地友善環境食材,並一步步邁向非基改校園午餐目標的歷程。
2018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實習周誌之三| 從社群網站小編化身影音節目企劃人員的一週
編按:實習進入第三週,兩位同學又從文字搏鬥的小編,化身成為影音節目團隊的工作人員啦!(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單位ㄚㄚㄚ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