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瞥見櫥櫃放置幾個造型可愛的便當盒,記憶的飛行船即刻停泊在六十年前初中的一個午餐時光──尷尬中盛著滿滿飯菜的便當。
我想替母親圓一個夢。約莫在四十多年前的埔里鎮,物資缺乏的年代,我的母親正是青澀的初中學子。她有一對時常為經濟奔走而爭吵不休的父母,上有姊姊下有四個妹妹。從懂事以來,她和大姊便一肩挑起照顧家居的重任。然而她說,她很幸福。
六歲時的清晨,常聽到廚房乒乒乓乓的炒菜聲,揉著睡眼看媽媽微胖腰身繫著圍裙,氤氳煙氣裡正一手舉起炒鍋、一手用鍋鏟把熱騰騰的菜往幾個便當裡分送,那時真羨慕可帶便當去上學的哥哥姊姊!
在民國五十幾年、物資不是很充裕的初中年代,我們帶的便當都很大;但飯多菜少,也沒什麼好料,大都是青菜、醃醬菜、豆乾之類。儘管如此,貼心的母親總會給我們煎菜脯蛋或添塊滷肉,雖然鹹(才夠配飯),對我們來說已是整個上午期待的佳肴珍饈。
筆者以參與之個人經驗和觀察為主、相關文獻資料為輔等資料撰寫本文,呈現台灣校園午餐運動的某一切面,盼能拋磚引玉,有更多先進分享運動全貌,提供台灣風起雲湧在地行動鑑往知來之參考。從2005年至2018年,依事件發展可約略劃分為六大時期:校園午餐家長培力運動、食農教育萌芽及在地食材供應計畫、主管機關落實校園午餐政策、非基改校園午餐與第二波家長培力行動、非基改學校午餐入法及促進東亞交流。
前言:筆者以參與之個人經驗和觀察為主、相關文獻資料為輔等資料撰寫本文,呈現台灣校園午餐運動的某一切面,盼能拋磚引玉,有更多先進分享運動全貌,提供台灣風起雲湧在地行動鑑往知來之參考。從2005年至2018年,依事件發展可約略劃分為六大時期:校園午餐家長培力運動、食農教育萌芽及在地食材供應計畫、主管機關落實校園午餐政策、非基改校園午餐與第二波家長培力行動、非基改學校午餐入法及促進東亞交流。
編按:今年八月來的第三位實習夥伴,是來自中興大學行銷系的大四同學張琇晴。一起來看她是如何應用本身的文字及行銷能力,來協助擴大臺灣學校午餐大賽的能見度!
實習進入尾聲,同學們一個月以來從外場的支援到網站小編,再至影音節目人員,這一次,他們又有什麼新的挑戰呢?
編按:實習進入第三週,兩位同學又從文字搏鬥的小編,化身成為影音節目團隊的工作人員啦!(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單位ㄚㄚㄚㄚ...)
【網路徵文】記憶中的學校午餐│徵一匙飯菜
不經意瞥見櫥櫃放置幾個造型可愛的便當盒,記憶的飛行船即刻停泊在六十年前初中的一個午餐時光──尷尬中盛著滿滿飯菜的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