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學校營養午餐運動之路(2015.4~2018.8)

編按:原文為2015年3月21日刊登於校園午餐搞非基部落格「校園午餐運動的十年之路(上)」與「校園午餐運動的十年之路(下)」兩篇文章,為增補2015年3月迄今之最新發展,特將舊文略做修改,並另增一則新作,共計三篇。


文|陳儒瑋

前言:筆者以參與之個人經驗和觀察為主、相關文獻資料為輔等資料撰寫本文,呈現台灣校園午餐運動的某一切面,盼能拋磚引玉,有更多先進分享運動全貌,提供台灣風起雲湧在地行動鑑往知來之參考。

從2005年至2018年,依事件發展可約略劃分為六大時期:校園午餐家長培力運動、食農教育萌芽及在地食材供應計畫、主管機關落實校園午餐政策、非基改校園午餐與第二波家長培力行動、非基改學校午餐入法及促進東亞交流。


第五時期:選後持續監督  非基改學校午餐入法(2015.3~2016.8)

2015年3月28日,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公布六都非基改校園午餐百日進度,監督首長落實競選承諾。

十天之後,桃園市長鄭文燦於4月8日的市政會議指示自104學年度第一學期起,實施「學校營養午餐天天安心食材」政策,補助每週每位學生五元的食材費用,每周提供三天有機蔬菜、一天吉園圃及一天非基因改造食材。

反觀眾所矚目的台北市,柯文哲市長於5月18日進行議會專案報告,面對議員詢問學校午餐中非基改食材認證及把關問題時坦承,「目前基改食品對健康影響尚未有明顯證據,且台灣有95%的黃豆為基因改造,無基改好像做不到,要修改政策了。」,一時引起各方討論。

5月23日,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李文英現身台灣響應全球反孟山都行動時表示,「柯市長對於午餐推動使用非基改、有機食材的政策是支持的,不過許多議員提出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市政府會盡快在一個月內舉辦座談會,邀請各方團體就午餐使用非基改食材的政策進行討論。」,面對非基改校園午餐政策跳票疑慮,北市府終於做出初步的正面回應。(編按:直至今日,該座談會從未舉辦。)

九月,104學年度伊始,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透過市政信箱,要求簽署承諾的19個縣市政府回覆最新非基改校園午餐政策進度。就在「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倡議發起周年之際,立法院傳來令人出乎意料的消息。

2015年11月30日,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初審通過《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未來全國各級供應膳食的學校,包括中小學營養午餐、大學餐廳,都要全面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的生鮮食材及初級加工品;12月14日,立法院院會三讀修正通過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明訂學校供應膳食者,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

2016年二月起,各級學校全面上路,主管機關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發函提供地方政府建議辦理方案,臺灣學校午餐正式邁入非基改食材的新時代。

不過,由於該項政策牽涉複雜國際政治、經濟及貿易結構的基因改造作物,反撲力道來得非常之快。三月底,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2016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中,將基改食材禁入校園餐點政策列入台灣的技術性貿易障礙(TBT)之列,指稱「臺灣並未提出本項禁令之科學基礎,一旦生效,將顯著衝擊美國黃豆出口。」

五月,新任總統蔡英文上任,提出「食安五環」重要施政方針;八月,行政院會針對學校午餐食材供應提出明確政策方向,表示自九月一日起,由農委會擔起學校午餐生鮮農產品的安全把關工作,同時推動強化食材登錄及驗收作業,希望將現行學校午餐僅10%選用國產可追溯食材的比率提高,明年起並初步將推動六都學童每周可吃到一至兩餐有機食材。自此,臺灣學校午餐踏入下一階段的國產食材四章一Q政策篇章。

至於民間行動,則以成功推動非基改學校午餐行動經驗為契機,展開以東亞日韓兩國為主的國際交流運動。

2016年七月,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以專案形式,推動名為「學校午餐22」的校園食材管理計畫,以關懷台灣農業與食物安全為出發點,著眼於全國22縣市校園飲食安全及食農、環境教育等課題,更積極發展日本與韓國等地的合作,期許成為一個促進東亞農食行動交流的溝通平台。


第六時期:促進東亞交流(2016.9~2018.8)
 
2016年十一月,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應邀出席「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成立大會,分享台灣非基改校園午餐運動與基改食品標示制度現況。

同時間,教育部配合食安五環並依學校衛生法第23條第1項規定,修正「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參考範本)」,主要修訂內容為學校午餐食材應採用CAS優良農產品、CAS有機農產品、GAP吉園圃安全蔬果、TAP產銷履歷、QR Code生產追溯條碼等合稱「四章一Q」的國產食材。

2017年二月,新竹縣市、臺中市、臺南市、臺東縣、宜蘭縣等六縣市開始進行試辦。

五月,學校午餐22計畫與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舉辦「借鏡韓國:總統大選後談農民運動、學校午餐與合作經濟工作坊」,邀請韓國農漁村研究所所長李宰郁、首爾市城北區學校午餐支援中心長李璸琶、以農民為主體的韓國最大合作社Hansalim,看韓國民間農業組織如何因應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從中央到地方又如何通盤合作供應以在地食材為主的學校午餐。

十月,學校午餐22計畫團隊前往東京,拜訪主辦日本全國學校給食甲子園靈魂人物馬場鍊成理事長先生;十一月,邀請2013年第八回日本全國學校給食甲子園優勝營養師松丸奨來台分享;十二月,親至第十二回全國學校給食甲子園現場進行採訪

同時間,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與中興大學共同成立「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國教署署長邱乾國表示,學校午餐業務繁多且龐雜,且因學校地理位置、學生人數與供餐型態等等因素,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希望透過專案辦公室的成立,能協助建立學校午餐管理制度、提升食材品質與推動飲食教育,奠定學童營養健康的基礎,同時體現「產地到餐桌」的精神。

2018年二月,學校午餐22計畫推出《HI MAATAW,蘭嶼你好》影片,全臺首見描繪離島蘭嶼學校午餐的紀實影像。透過不同世代達悟族人、離島教育工作者的描繪,試圖呈現蘭嶼學校午餐當前各個環節的運作樣貌,乃至於面對不同飲食文化入侵等現象。

四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食農教育法」草案,期盼提升全民對國產農產品的認同與支持,並賦與推動食農教育之經費及法源依據。

五月,延續去年舉辦「借鏡韓國」活動,學校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再度與學校午餐22計畫合作,舉辦「台日韓食刻—學校午餐與非基改行動」工作坊,首次集結台灣、日本、韓國三地的講者,從台日韓兩億份學校午餐的共同經歷與回憶出發,分享各自參與的民間推廣教育與行動經驗。

六月,聯合報願景工程推出「校園營養午餐」影音及數位專題報導;學校午餐22公布「2018年第一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簡章,推出台灣史上首屆全國學校午餐比賽,期待藉由競賽活動促進現職從業人員間的交流,同時彰顯學校營養師及廚房人員之專業能力,進而提升學校午餐之品質。

八月,學校午餐22計畫正式提交申請成立全國非營利組織,以過往二年的專案執行成果為基礎,持續推動臺灣學校午餐民間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