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借鏡韓國工作坊(2017臺韓篇)

朴槿惠下台後,南韓政壇正歷經一場政黨輪替的大換血,素有「脫北者之子」的新任總統文在寅除了頻頻對平壤喊話,其農業主張是什麼?近十年來,韓國急起直追參與全球經貿自由化的博奕,對農業部門產生多少衝擊?

2017年6月,我們首度邀請韓國農漁村研究所所長李宰郁、首爾市城北區學校午餐支援中心長李璸琶、以農民為主體的韓國最大合作社Hansalim來台,分享韓國農業運動、學校午餐與合作經濟的發展與挑戰。

借鏡韓國、汲取他山之石經驗,看韓國民間農業組織如何因應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從中央到地方又如何通盤合作供應以在地食材為主的學校午餐。

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會和韓國民間農運人士結下不解之緣,起因於「反基改運動」的串聯,本計畫主持人黃嘉琳和兼任研究員陳儒瑋同是「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創辦人,去年7月團隊收到一封從韓國捎來措辭優美的中文電子郵件,原來是李宰郁所長委託一位曾在台灣讀書的蘇香瑗小姐詢問,希望了解台灣基改食品標示政策的法規細節以及學校午餐禁用基改食材的實際狀況。

因著這封信搭起的橋樑,台韓民間同為關注農食議題的我們有了連結,李宰郁所長更在同年11月,邀請我們赴韓出席「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成立大會,進行分享,幸運地是,黃嘉琳、陳儒瑋和高嘉鴻三人此行還順道參訪了首爾城北區敦岩國小、洪城風箱農業技術中學、Hansalim合作社等地,對韓國學校午餐、合作經濟有了粗淺的認識。
 
於是,今年3月當我們聞訊Hansalim的生產者將在六月組團來台參訪台北國際食品展時,便起意要策劃一場饒富興味的借鏡韓國工作坊,一口氣將農民運動、學校公共供餐、反基改、合作經濟等議題囊括進來,尤其韓國剛進入文在寅時代,政治光譜從右派擺盪到左派,其農業政策走向將朝何方?民間農運人士如何看待?都值得台灣了解。

又,去年走訪韓國敦岩國小的公共食堂後發現,韓國學校午餐採用在地食材的比例頗高,背後更有一套完善的公共供餐制度與機構在運行,這對今年9月台灣學校午餐即將上路的四章一Q本土食材政策來說,無疑是一場借鑑。

此次台韓交流除了重頭戲—6月21日的借鏡韓國工作坊—外,我們還把這交流機會擴及到立法院和宜蘭農村,讓同樣捍衛反基改理念的台灣立委林淑芬與李宰郁所長、李璸琶女士進行對談,再到宜蘭參觀實踐食農教育聞名的深溝國小,並拜訪當地青、壯世代的農民,開展出異地卻有著類似階級處境(例如美國糧食傾銷、國內農產品價格過低等)的對話。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更藉此機會舉辦「學校午餐韓國經驗分享工作坊」,除邀請李宰郁所長及李璸琶女士與談外,也邀請了深諳日本食農教育的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林如萍教授分享,將這次學校午餐的國際交流多帶進了日本觀點。

我們期盼這趟台韓交流之旅能深化彼此認識,讓我們有機會從中汲取他山之石經驗,為台灣的農食政策討論開闢一扇窗。

相關消息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舉辦「學校午餐韓國經驗分享工作坊」,除邀請李宰郁所長及李璸琶女士與談外,...

我們特別邀請任職於韓國한살림(Hansalim)合作社的吳世英經理,他同時也是「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常任執行委員長,來分享韓國基改作物與食品現況、...

Hansalim創立於1986年,是以生產者與消費者為中心所共同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希望透過城鄉直接交易運動,建構一個永續的生產—消費系統。

2017年6月20日下午,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所所長李宰郁,...

借鏡韓國工作坊順利落幕後,隔天我們便馬不停蹄帶著韓國農漁村研究所所長李宰郁以及前首爾市城北區學校午餐支援中心長李璸琶,驅車從台北上國道五號、途經雪山隧道,...

李宰郁則提到,韓國農民運動的能量源自於80、90年代的反獨裁政府運動,當時蓬勃的學生運動,促使這些參與學運的份子走入工人、農民等階級之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