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韓國—台韓農民串聯 促談國際貿易下的共同哀愁

文|郭琇真 攝影|張鐙云

借鏡韓國工作坊順利落幕後,隔天我們便馬不停蹄帶著韓國農漁村研究所所長李宰郁以及前首爾市城北區學校午餐支援中心長李璸琶,驅車從台北上國道五號、途經雪山隧道,深入宜蘭鄉間。

此行的目地的有二,其一就是參訪宜蘭縣員山鄉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課程,二則是與深溝在地的農民進行意見交流。

中午飽餐一頓後,我們一行人來到宜蘭深溝著名的松園小屋,與在地農民交流,這是一個融合獨立書店、午茶、議題交流的實驗空間,紅磚牆瓦和一旁的廢棄溜滑梯,訴說著空間的歲月,但推門而入卻別有洞天,支撐這棟老屋的木柱和桌椅,很多都採用二手木料打造,既再生也永續。

向我們介紹松園小屋歷史的吳紹文是在地女農團體「土拉客」的成員之一,去年她更代表綠黨參選宜蘭地方立委,希望能為在地農民爭取權益,此外,席間還有有田有米工作室的吳佳玲和黃京國、小鶹米謝佳玲、米福公社林明賢、羅傑農場曾文昌、宜蘭水稻育苗協會總幹事陳章楠等。

圖說:左起分別為土拉客成員吳紹文、有田有米工作室的黃京國和吳佳玲。

籌備交流活動時和吳紹文提及想帶韓國農運人士到深溝訪問,得到她很直白的一句回應:「宜蘭幾乎沒有農運,若真要說,在地專業稻農前輩陳章楠當年為反WTO,串聯農民開300台曳引機上縣府廣場抗議,算是少見的一場宜蘭在地農運。」因此,我們極力邀請陳章楠先生到場與韓國農運前輩們分享。

快20年前的歷史了,陳章楠說起來這故事仍歷歷在目,2001年台灣政府亟欲加入WTO(註1),宜蘭縣府開會找農民討論因應對策時,竟有官員脫口而出說:「不然兩期水稻都不要種好了。」這消息對依土而生的農民來說是震驚又憤怒。

當時,陳章楠取得宜蘭警局分局長的允許後,火速在一週內召集宜蘭農民,群起到縣府抗議,希望農地維持農用,他說,這場運動能成功的關鍵點有三,一是每個農民都自掏腰包出錢協助活動,二是他們還花錢買便當給維護抗議現場的警察吃,三是為了讓警方安心,他們為參與抗議的農民辦保險,連參與名單都整理造冊。

陳章楠說,抗議消息傳出去了,即便宜蘭縣長來他家中拜訪遊說都沒用,抗議活動如期舉行,當天約有300位農民開著平常用來整地的曳引機,親赴縣府廣場抗議,「最遠還有從蘇澳來(約需2小時路程)。」這陣仗看似壯烈,但農民的心裡個個是滿腹無奈。

圖說:稻農陳章楠曾在2001年串聯宜蘭稻農上縣府抗議因台灣加入WTO要宜蘭水稻休耕一事。

李宰郁則提到,韓國農民運動的能量源自於80、90年代的反獨裁政府運動,當時蓬勃的學生運動,促使這些參與學運的份子走入工人、農民等階級之中,不過隨著韓國政府不斷開放國外農產品,農村青年人口外移導致高齡化,再加上農產品價格過低,大部分的農民能夠糊口已是萬幸。

李宰郁對農地農用的呼籲深有感觸,他說,新任總統文在寅上任前曾簽屬農業公約,承諾將實踐「耕者有其田」政策,他們正努力向政府施壓,未來有田不種者要多繳稅,不種田的人國家有權可收買土地再轉租給願意耕作的人,「我相信文在寅有機會實現民官治理的理想。」


註1:當時為因應加入WTO,台灣必須開放8%的稻米市場,農委會再度積極推動休耕政策(第一次是在民國74年,因糧食過剩推行休耕),當時全台有34萬公頃稻田,農委會希望各鄉鎮可以再減掉15%的耕地,休耕補貼也由過去的一公頃4萬1000元,提高到4萬6000元。資料出自張靜茹。好山好水出好米──稻農陳章楠的心願。光華雜誌。民國9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