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韓國—亞洲公民力量結盟 打造分配正義的社會

文 / 陳儒瑋

2017年6月20日下午,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所所長李宰郁,以及前首爾市城北區學校午餐支援中心長李璸琵兩位韓國民間行動倡議者一下飛機,隨即從桃園國際機場搭車前往國會辦公室,拜會長期關注台灣基改作物與食品政策的林淑芬立委,雙方針對兩國面臨的國際貿易壓力與民間農業運動現況等議題交換意見。

李宰郁所長與李璸琵女士是應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團隊邀請來台,分享韓國新任總統大選後,民間團體要求政府落實選前農業政策承諾與推動學校午餐使用環境友善食材之經驗。而在籌備訪台交流行程時,兩位韓國運動者表達對台灣「基改食品標示新制」與「學校午餐禁用基改食材」政策的興趣,希望能與協助制訂法規的國會議員見面,進一步了解台灣民間團體與立法機關的合作歷程。因此,長期參與制訂並積極推動的林淑芬立委,自然成了拜會的優先人選之一。

在地運動遭受國際政治壓力

2015年5月20日,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公布《包裝食品、散裝食品、食品添加物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新制,自2016年起只要產品中含有基改食品原料就須標示,高層次加工品納入標示規範,而非故意摻雜容許量則下修至3%。;同年12月14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並於12月30日公告,包括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初級加工品。

林淑芬表示,台灣反基改運動能量並不大,主要由幾個民間團體與個別國會議員參與推動。以「學校午餐禁止使用基改食材」修法一案來看,因為一般而言食品安全議題較不會受到民意代表的反對,社會運動因而能透過地方選舉取得政治機會進而獲得具體成果。不過,由於台灣和美國有政治上的合作關係,因此反基改運動往往會遭受政治因素壓制。

最為明顯的證據來自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年度報告,分別於2016年與2017年指稱台灣農業政策未以科學證據為基礎,高度關切含瘦肉精美豬、美牛雜與基因改造食品等限制項目,更指出「基改食品標示」與「校園膳食禁用基改食材」兩項政策為台美貿易的技術性障礙。

對此,李璸琵女士則表示,韓國民間運動比較不是單獨思考與美國之間的關係,而是站在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與反帝國主義壓迫的立場。因此,食品安全倡議行動往往會與農民運動結合發聲,因為背後牽涉的都是同一套壓迫力量。

「民間組織在提出倡議行動時,不僅會由市民提出希望修改法律的意見、利用地方自治體力量訂定法律規範,同時也會進行食農教育,讓小朋友能理解食物的來源,例如美國為何要將基改黃豆與玉米外銷至韓國?」也就是說,這樣的運動本身就帶有民族意識精神在裡頭。

被犧牲的農業與食品安全

林淑芬坦言,台灣在面對像是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與豬肉、狂牛症、基改食品或是放寬農藥標準等議題時,食品或農業一直被當成經貿談判的籌碼或工具,只能倚靠少數國會議員和民間組織阻擋,其實非常辛苦。

聽聞台灣的困境,李宰郁所長深有同感。他表示,韓國當然也面臨相似的情況。例如掌權者會利用南北韓的對立關係來製造國內的矛盾,因為想要對付北韓,勢必要與美國和日本等國家聯手,此時就需要貿易上的交換與讓步。不過就他的觀察,韓國市民動能(dynamatic)仍舊很強,這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是頗為獨特的力量,從這次彈劾前總統朴槿惠的燭光晚會行動即可見一斑。

打造更為公平正義的社會

短短一小時的時間,雙方只能彼此扼要交流藉由民眾力量來守護環境與食品安全的行動經驗。

期盼著未來包含台灣、韓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公民運動力量能彼此結盟,共同攜手打造更公平更具分配正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