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韓國—韓國學校午餐現況與未來方向/李璸琶

主講|首爾市前城北區公所友善環境供餐支援中心長李璸琶

整理|郭琇真  圖片提供|李璸琶

 

在台灣,談到農業議題多向日本、歐洲借鏡,韓國經驗的討論甚少,但其實台灣和韓國的歷史軌跡很相似,我們都曾受日本殖民,政局發展都曾歷經威權統治、被美國箝制,但韓國比我們更加大力擁抱自由貿易,因此其農業與消費如何對抗經貿自由化帶來的衝擊等,值得台灣參考。

6月21日,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舉辦了一場名為「借鏡韓國:總統大選後談農民運動、學校午餐與合作經濟」工作坊,首度邀請韓國農漁村研究所所長李宰郁、前首爾市城北區學校午餐支援中心長李璸琶、以農民為主體的韓國最大合作社Hansalim,暢談農業運動、學校午餐與合作經濟。

目前全韓國國中小有80%是直接在教室吃中餐,有餐廳的算少數,所以現在很多家長希望政府也能多設備這樣的餐廳供學生用餐。

韓國校園供餐最早可追溯到1398年,供餐給成均館儒生;1953年後,國家開始有對孩子供餐,至少都會烤個小麵包給學生吃,這是國家補償,所以也是免費供餐的形式,50年代主要是烤麵包分給學童吃;因為曾經發生學生吃麵包疑似因葡萄桿菌感染死亡事件,當時文教部(現在教育部)一名長官因此辭職,韓國於是取消免費供餐形式,改用帶便當解決,直到80年代為止韓國的學校午餐都是自主供餐,1982年開始制度、法令上開始有了轉變,當時大家一直討論應該要建立一個制度來解決校園供餐的問題。

從80到90年代,一方面法規開始建立,大眾的認知也開始形成,96年是金泳山(김영삼)當選韓國總統,他當選前承諾要擴大校園供餐實施的範圍,照理來說應該擴大實施到國中階段,但很多父母對高中小孩也供餐的期望更高,最後韓國政府決定擴大到高中。

結果本來實施順序應該是國小、國中、高中,後來因為父母的要求,高中順序排在前面。因為高中生接著要大學考試關係,父母強烈要求要先實施公共供餐,但這對中學生不公平,所以國中生父母也開始強力要求,之後總統大選換金大中(김대중)出來參選,他承諾公約要擴大到國中生,後來他因為這公約承諾而當選了。

從金泳三到金大中整個過程下來供餐範圍擴大,本來國小的供餐是可以直接由學校處理,但範圍擴大到國中和高中後,就要委託外部處理。供餐要從學生的健康著想,學校自己處理比較好解決,但擴大範圍後,外部供餐會不會有食物中毒問題,就成為討論的核心。

因為中午才供餐,如果太早做食物會有問題,所以他們認為要縮短烹煮時間跟講求效率,就是在金泳山跟金大中時期,隨著供餐擴大,外部供餐的比例愈來愈多,每年都有上千名學童發生食物中毒。

外部委託業者會需要考量成本、最短時間達到最大效果,他們提供的服務比較劣質,比方說供餐業者自己雇用的人員可能是廉價勞動力,為了短時間內完成供餐,導致速食食品進入校園供餐。供餐品質變低和學生食物中毒的情況持續發生,家長認為錢是他們出的,為何都沒有改善,於是又提出新的要求,韓國的學校午餐於是進入了新的階段。

這個轉機點在2002年家長集結運動,要求供餐改善的運動,在2002至2003年開始倡議修法,是在地方政府,家長就要求修法,這修法不是由地方議員主導,而是家長自己寫地方自治條例,要求對供餐做改善,這樣的一個由市民主導倡議過程,是民主實踐的過程。

這個運動發展到最後,剛開始只是家長確保學童健康的供餐,後來擴展到跟生產者連結。家長倡議一來要顧慮到整體家長的經濟狀況,因此要求國家需出錢做學校供餐,這個友善農業免費供餐的概念現在在韓國已經普遍化了。

友善環境作物供餐是在2010年正式被提出來,在這之前學校認為學校午餐只是提供學生一天當中的一餐而已,2010年開始,大家認知已經不是集中在「學生的一餐」而已,學校午餐應該跟生命、健康、農業、教育都相關聯的國家主導問題。從那時開始國民整個意識形成,規範學校午餐是義務教育,所以都要提供友善環境種植的作物,這概念直到2014年在韓國已普遍實施。

剛剛講的是到義務教育這段時間,但在韓國高中非義務教育,所以政府在2017年承諾要將友善作物進到校園供餐擴大到高中。

韓國初等學校加起來有1萬1698所,現在100%都有達到供餐,現在委託外部供餐的比例大概有2.1%,約有242所,其他都是在學校自己實施,學校供餐整體支出大概有達到5.6兆韓元,這當中50%由國家教育費補助,大約接近20%地方政府補助,剩下3成由家長負擔。

現在義務教育到國中都是免費的,家長負擔絕大都是高等學校部分,上圖的右下角圖韓國東南角地區,還有一些沒有完全實施完全免費供餐,家長也有負擔一部分金額,這些地方多少受到地方政治的影響,所以沒有完全實施。

我長期從事校園供餐運運動的當事人,以我立場來講,校園供餐對孩子是相當重要的一段教育過程。首先校園供餐要先定義,是有一定天數跟在一定時間由學校供餐,法律有明確定義,韓國有《學校給食法》,認為校園供餐是對小孩子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的一餐,她自己運動過程中發現,食跟農是密不可分的,他們運動者相信「城鄉相生」,做一個有機的連結來完成校園供餐這件事情

這過程中還可以教育學童,針對飲食習慣進行矯正,因此是很重要的教育過程,透過教育過程讓學生知道,餐桌上的食物是由那些生產者供應,體驗到分享的感覺,這是供餐最重要的教育。

2002年運動開始所畫的這張圖到現在都適用,這些相關教育都以校園供餐為中心發展出來,比方說校園供餐以學童為中心的視角來看,家庭對供餐需要怎樣的提供、學校也必須要有自主權做決定、地方政府應該提供補助、產地思考對學童更健康的服務,這些都是以學童為中心視角來看問題。對大家來說,達到友善環境免費供餐,而且是國家補助的公共供餐,是最終的目的。

當這些目標都達到後,我們還可以將學校公共供餐的制度擴大到軍隊醫院和企業,將這整套教育內容適用到其他地方,要達到這些,地方希望實施親環境農業,讓農業達到永續,同步也可達到公立教育的正常化,最後整個社會以「生命」為中心,透過學校供餐過程達到終極目標。

目前全國針對供餐有修法、落實的區域達到97%,這運動過程剛提到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另外還同步讓農業起死回升,供餐運動的核心要實施整體相生的國家共同體,這個運動本質來說,是以人民為主體,找回生活權利,最後運動擴散到吃當地食物這樣的形式。

這張圖是從生產者流通最後到餐桌上供餐為止的過程,生產者分成生產跟進口業者,中間透過機構流通,一直到流通為止要有人確保供餐是安全的,地方政府於是成立「友善環境供餐支援中心」,我在這機構工作過,所以才有辦法到這邊跟大家報告。

從產地到學校,這中間經過直接交易、定契生產、共同購買,家長有參與,並監督、體驗。如果以共同購買來說,友善環境供餐支援中心實施共同購買可以縮減預算,也可以安全供餐,因為共同購買介入可以找到優惠價格,也能監控、確保品質,這個供餐支援中心採取公民合營體系,另外還有家長支持也很重要。

整體友善環境供餐支援中心的運作是這樣,由供餐審議委員會來形成決議,中心營運委員負責執行,營運委員會底下分三個部門,分別是食材安全管理小組、地區調查研究小組、以及對外合作教育宣傳小組,相關問題很多、很複雜,執行時都有家長一起參與。

整個供應營運體系大致可分成兩個體系,一個是針對流通安全管理,另一個是對安全性管理,這些家長都有參與,因為有這樣的供餐支援中心,也形成食品安全體系,從生產地交貨給學校過程中他們會參與檢查,也會對產地進行檢驗,供餐支援中心去產地做檢查確保是安全的,會把區廳標誌貼在農產物上面,學校要驗收時,必須認明有貼上區廳檢查標誌,學校才能驗收。

透過這系統可確保供餐是友善環境、而且是當地的,另外也會有做輻射檢查,透過這系統確保都能夠落實,像米、泡菜、水產、農畜產物,都是透過這系統運作。

像剛提到的共同購買安全食物供應體系,是先從米開始實施,再來是泡菜、水產物,另外城北區廳還有做到第四點,達到「全國第一家友善環境水果供餐補助」地區,城北區在實施共同購買後,緊接著採直接跟農民交易。

他們還找小孩跟家長跟產地,大家都來參加,一起圍著吃飯,用這樣的方式認證他們的農產品,這樣的系統有受到聯合國的認證,如果社區有透過這方式實踐這個認證可以得到聯合國的「兒童親合都市」標誌,而韓國首爾的城北區是唯一得到認證的地區。

得到這肯定後,他們更有信心這套系統可以擴大到公共供餐,這個圖看起來很複雜,其實脈絡很簡單,產地要確保農產品本身安全,地方政府透過中心跟產地簽訂MOU,用共同購買確保價格,流通也有些機制包括合作社、社會性企業或ON OFF超市,一直到最後供餐給學童。

以這張圖來說,核心在於跟產地直接交易、共同購買、簽訂契約,透過這樣的運作,不僅供餐給兒童,也同時確保農產供應安全,對農業發展也是有幫助的。

因為這樣的實施,這次總統選舉時候,文在寅承諾公約,包含公共供餐本身要安全、食物安全,也要強化對食物的管理,都是運動的訴求,現在韓國社會認知擴大,校園供餐模式如果擴大到公共供餐,之後每個國民餐桌上都可一體適用。

這套公共供餐有著很多元的價值,從這張圖看到以食物為中心,跟健康、福利、教育、環境都有跟地區連結,從落實地區供餐是可以讓這些目標都得以實現,這次總統大選也有提到食物計畫,供餐是最重要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Q&A】

1.韓國學校午餐的費用約是多少呢?

供餐費用,以國小來說約是韓幣3900元,換算台幣大約100初左右。韓幣3200至3900元算是是比較平均的素質,因為除了餐費還有人事支出,換算大約是台幣90至100元之間,以國中來說是4100元韓幣,換算台幣約110至120元之間。


2. 韓國學校午餐的主管機關是?

現在學校供餐的主管機關是教育部底下的學生健康科,以前是體育部。


3. 友善環境供餐支援中心如何運作?當中審議委員會組成成員有誰?

供餐審議委員會,底下中心營運委員會也是有執行審議的角色,上面供餐審議委員會除了審議外也有諮詢的功能,從決策到監督是供餐審議委員會負責執行的部分,這中間中心營運委員會可以提出建議,只是看供餐審議委員會要不要採取建議而已。

因為上面的委員會有實質的決策功能,必須放審議兩個字進去,因為決策單位包括行政上或法規上的,包括成員必須涵蓋相關人,所以審議委員會組成當中有農民,也有跟供餐相關政府行政人員,例如跟預算或法規有關的行政人員,包含家長、校長都要參與,審議委員會的構成是這樣子,因為這也是市民關心的議題,很多市民運動團體也會派代表參與。


4.韓國學校如何實施食農教育?

現在基本是用餐前十分鐘進行教育,學校的營養教師會跟大家說今天的菜有什麼、營養成分、熱量、吃了對身體的影響等等。另外每週會撥一小時時間,由營養教師設計課程,說明五大營養素、設計活動體驗。此外,平均一個月學校會找外部的老師跟學童說食教育的議題,這之中最重要是去現場農地體驗。

一年當中插秧或收成時期都會安排學童去農場體驗,每年會選在6月2日在學校作插秧體驗(會選6月2日是因為這個韓文發音跟有機很像)。所以現場體驗不僅帶學童去生產地,也會把農夫邀請到學校做雙向交流體驗。

這不是國家法制規定的課程,2004年盧武鉉當選,業務移到地方政府執行,那是我一直吵著地方政府要做,所以是地方政府自治,不是國家規定的。供餐運動還是以家長為中心,透過運動基層民主力量來解決問題。


5.學校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會如何處理?供餐運動是否提升了學童的健康?

學校如果發生食物中毒後,學校要先通知地方政府的保健單位,保健單位會通報其他地方告知有發生食物中毒,通報後品質是否有提升?因為食物中毒是跟農產品品質較無關係,所以通常發生是因為衛生出了問題,所以品質提升,卻無法保證食物中毒一定不會發生。針對產地使用友善種植作物,再透過這管理體系,兒童健康有無明顯增加,她可以提供相關數據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