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童參觀製作營養午餐的地方,並了解自己的午餐是如何製作及營養午餐的意義,我認為台灣也可採用這種作法,在學生年紀還小時,就讓他們知道午餐得來不易才會更珍惜,但前提是要有廠商願意讓學生參觀製餐流程,並有完全衛生安全的品質保證。
我們透過花田喜彘的主人張勝哲分享,瞭解了豬的一生,還有在友善的豬隻養殖廠是如何去進行的,其中老師分享的一句話讓我很喜歡,「當你可以做到60分的時候,就趕快開始做了吧!如果一定要把標準訂在90分才承認它是好的,那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得好,因為那所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 我聽完了很有感觸,在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上也是如此,由小至大、由少至多一直是我認為的大原則,古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開始才有機會,所以就趕快開始做吧!
前情提要:由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擔任指導、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主辦、財團法人豐年社與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團隊共同發想籌備三場次「漁海共生–2017年學校團膳食材採購CAS水產品說明會」,首場工作坊於10月26日假高雄市鳳山行政中心會議室進行,上半場由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暨研究所黃健政副教授與高雄市教育局體健科張舒妍科員,分享台灣漁產品優勢與學校午餐政策,會場更同步展示學校午餐中使用通過CAS認證的烏魚切片、烏魚丁、香酥魚排、冷凍水鯊切片、冷凍水鯊切丁與冷凍柳葉魚等水產品。
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的大力協助之下,首場工作坊於10月26日假高雄市鳳山行政中心會議室進行,邀請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暨研究所黃健政副教授、高雄市教育局體健科張舒妍科員、2017年青年團隊政策好點子競賽特優獎得主尋人啟室團隊成員廖宜霈、彌陀國中姜藹倫營養師及學校午餐22計畫兼任研究員陳儒瑋,分別從台灣漁產、地方政策、環境行動、學校午餐及國際經驗等面向,進行分享與交流。
當我還是國中、小時,每天最期待的不外乎就是吃營養午餐,如果好吃又健康沒負擔,下午就更有精神,也許每天一早起來會更開心與期待去上學,所以我也很認可這份精神。在日本的部分他們給予高齡者以及特殊生到學校幫忙打營養午餐的菜,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為社會服務,他們都帶有非常正面積極的態度。
由行政院農委會指導、財團法人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主辦的「營養豬事午餐大吉」系列工作坊第三場,10月26日在臺中靜宜大學登場,會場邀請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協同主持人高嘉鴻、花田喜彘創辦人張勝哲,分別分享台韓學校午餐差異及如何導入科技管理、兼顧
豬肉是生活中最常攝取的肉類之一,但你知道怎麼選擇一塊好豬肉嗎?
食品安全人人重視,但面對層架上琳琅滿目的豬肉,怎麼挑才安全,常讓我們傷透腦筋!究竟什麼是「好豬」?是口感、油花分布?還是飼料、環境?這些價值選擇值得你一探究竟。
學校午餐採用國產豬肉製品,在教育、營養、衛生與安全方面彰顯著什麼樣的意義?本身優勢與面臨的挑戰又有哪些?
【豬事大吉迴響】烹調、成本、教育 台灣午餐可再精進的方向
讓學童參觀製作營養午餐的地方,並了解自己的午餐是如何製作及營養午餐的意義,我認為台灣也可採用這種作法,在學生年紀還小時,就讓他們知道午餐得來不易才會更珍惜,但前提是要有廠商願意讓學生參觀製餐流程,並有完全衛生安全的品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