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事大吉迴響】讓孩子吃國產農畜產品 培養愛環境的心

由行政院農委會指導、財團法人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主辦的「營養豬事午餐大吉」系列工作坊第三場,10月26日在臺中靜宜大學登場,會場邀請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協同主持人高嘉鴻、花田喜彘創辦人張勝哲,分別分享台韓學校午餐差異及如何導入科技管理、兼顧環境友善來飼養豬隻,吸引近200位師生及社區民眾熱烈參與。


文|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王思涵、攝影|郭琇真
 

之前聽過一個關於營養午餐的講座叫做「校園午餐搞非基」,主要是以美國家長發起的行動的作為例子,因為市面上許多食品、農作物都是經過基因改造,而我們不知道基改食品對人體會帶來什麼影響,所以希望校園的供餐是自然的,而不是基改食品。我發現別的國家家長,甚至政府都非常重視孩子的營養午餐,相較之下極大部分的台灣人就好像比較不那麼在乎。

以韓國為例,他們對於孩子的午餐是非常重視的,不管菜色是什麼,一定都是對孩子有營養且健康的,從食材到烹調再到餐桌上都經過嚴格的把關,而且每間學校都有自己的廚房以及營養師,雖然台灣有些學校也會請營養師設計菜單,我國小的時候每兩個月會發一次菜單,上面還會有營養及熱量的標示,但是應該很少會注意到這些菜色的食材是怎麼來的。

讓人羨慕的是,韓國是抱持著母親為孩子做飯的心情努力提供孩子營養安全的午餐,我覺得在台灣要辦到這樣應該是很有難度的,最基本的條件是韓國國小、國中,還有某些高中的營養午餐是免費的,由政府買單,而我們的營養午餐一餐也才40元或45元,有的學校甚至是跟外面的自助餐店或便當店訂便當。

就像珍古德說的,一個人一天有三次愛地球的機會,也就是早餐、午餐、晚餐。我認同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任孟淵老師所說的,最貼近大眾的環境教育就是食農教育。從小就吃國產的農、畜產品能讓孩子們了解,自己吃的食物是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所生產出來的,而且還能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如此能進一步培養愛環境的心,我認為這是最基礎的,因為你要愛這個環境,才會有想要保護環境的心,但令人失望的是台灣糧食自給率真得好低,很多人都會覺得水果進口的比較甜、蔬菜進口的比較健康,但這是錯的。

這個講座不會讓人有枯燥無聊的感覺,其中一個原因是他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從豬肉的角度切入食農教育、環境教育很特別,因為以往都是以友善耕種的農作物來討論,但是現在的人幾乎都是外食族,每天攝取的蔬果量遠比肉類來的少,還有就是學到了關於豬的知識,雖然俗話說:「沒吃過豬也要看過豬走路。」大家都吃過豬,但是對豬卻不是那麼了解,感覺對豬(食物)很不尊重,最後也學到了一些豬肉挑選方式,不同部位的肉質、退冰及烹調方式,是個很有趣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