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事大吉迴響】開始改變吧 自煮找回慢食生活

由行政院農委會指導、財團法人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主辦的「營養豬事午餐大吉」系列工作坊第三場,10月26日在臺中靜宜大學登場,會場邀請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協同主持人高嘉鴻、花田喜彘創辦人張勝哲,分別分享台韓學校午餐差異及如何導入科技管理、兼顧環境友善來飼養豬隻,吸引近200位師生及社區民眾熱烈參與。


文|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鄭品升、攝影|郭琇真

在這次的豬事大吉講座活動,分成了三個部分進行探討,從孩童的營養午餐、一隻食用豬的生活到餐桌上的豬肉料理,三個面向裡我認為最終要表達的是,現代人對於吃的生活習慣的不滿意。

在現在的生活裡,我們追逐的是快速方便不用等、便宜大碗不用洗,只要吃得飽,其餘的是配件可有可無,如果再往上面一個層面去理解,會發現和我們的生活作息息息相關,我們的一天被既有的制度規劃制約,每天沒有忙到個五六點或是沒有加班到八九點,就似乎被認定是不認真不肯努力,也不斷的充斥著一句話說,「如果這件事情是你喜歡的那麼忙碌到幾點都不是問題」,真的是如此嗎?真正出問題的生活方式卻從來沒人在乎。

這次講座中學校午餐 22 團隊首先和我們分享,與大學生最接近的營養午餐議題,講座,中以韓國國小生營養午餐為例。在韓國的營養午餐可以看到,從花費上來說,在韓國對於營養午餐的花費為100元台幣左右,反觀台灣的花費在 50元至 60 元之間,從演講中圖片可以看到的菜色,我認為在菜色方面不會是太大的問題,畢竟各個國家有自己的烹調模式,而在營養的分配上就是我們可以值得學習的部分了。

依照過去自己食用營養午餐的經驗,相同菜色的搭配較常出現,同一種營養素就全是由同一道菜所提供,然而韓國的營養午餐例子中,可以看見他們會將同一種營養素的來源由許多不同的食物去獲取,舉例:蛋白質來說,照片中出現了牛奶、豬肉、魚肉、豆漿、豆皮等食材,雖然獲取的是蛋白質,但是來源不同對於身體的吸收上會有不同樣的效果,在食慾上也可以透過視覺的改變增加食用的量。

最後在盛裝的容器方面也提出一個不同的論點,在台灣孩童自備的便當盒中,往往圓鐵盒會是首選,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未曾想過,每天孩子盛裝三到五道菜在碗中後,其實所有各式各樣的調味全都會混雜在一起,吃到的食物也就都是一種味道,這似乎也體現的我們對於食物的不在乎,也或許這是造成營養午餐常常流於剩食的原因,但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使用餐盤盛裝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是嗎?

再來我們透過花田喜彘的主人張勝哲分享,瞭解了豬的一生,還有在友善的豬隻養殖廠是如何去進行的,其中老師分享的一句話讓我很喜歡,「當你可以做到60分的時候,就趕快開始做了吧!如果一定要把標準訂在90分才承認它是好的,那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得好,因為那所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 我聽完了很有感觸,在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上也是如此,由小至大、由少至多一直是我認為的大原則,古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開始才有機會,所以就趕快開始做吧!

講座結束後讓我思考的是,開始做些改變吧!價格便宜可能不在是我的首選、俗夠大碗也會三思。從我的生活開始做起,能夠撥空幾天烹煮自己的食物,食物來源也能自己控制,要的調味、要的份量、要的營養素全都自己做主,更進一步的,因為要自己烹煮,時間的分配也就多一些給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生活放慢腳步,成為慢食生活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