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為營養教諭比賽,而隔日(9日)進行料理比賽。參賽者必須在一小時內完成六人份的學校午餐,包含洗、切、烹煮料理和備餐檯的清潔收尾。選手可事先進入賽場檢查設備、放置食材,賽前五分鐘,各組在評審監看下開始仍不斷清洗雙手的程序,營養師洗完換調理員,每位選手花了至少三分鐘仔細清潔,便在料理台前就定位等待比賽開始。
12月8日周六傍晚,第13屆全國學校給食甲子園第一場賽事─食育教學競賽熱鬧展開,由今年日本全國1701隊報名隊伍中脫穎而出的12組選手輪番上陣,在五分鐘內完成精心設計的教案解說,將比賽菜單與當地農產、區域歷史、及傳統文化連結起來。
為了調度和穩定供應安全安心食材給各級學校午餐使用,日本47個一級地方政府行政區皆設有一民間組織─學校給食會。這是臺灣沒有的機構,為了深入了解,我們一行人來到距離給食甲子園決賽場地不遠的學校午餐「物資調度地」─公益財團法人東京都學校給食會
為了更了解日本學校午餐的實際供應過程,在21世紀構想研究會的馬場鍊成理事長的安排之下,我們來到位於東京都江戶川區的船堀小學,與負責學校午餐業務的藤江公司進行交流,同時品嘗該校的學校午餐。
日本學校給食源自1889年山形縣鶴岡市私立忠愛小學,主要為僧侶提供食物給貧困學童,最後演變為全國普及的學校給食形式。
來自日本、韓國與台灣的全國反基改民間團體於2018年5月8日,正式簽署《2018年台日韓反基改運動連線宣言》。
對高木一雄來說,在校園吃的這一份午餐,就是把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習俗教給孩子的重要機會。
同處東亞的台灣、日本、韓國,學童飲食安全問題始終備受各界關注。為此,民間組織發起各種不同草根行動。台灣借地方選舉之際倡議非基改校園午餐、韓國推動使用環境友善食材的免費學校午餐、日本知名主廚則為傳承世代間逐漸消失的和食文化而主動進入學校。
臺灣孩子在學校吃的營養午餐和其他國家有什麼不同嗎?日本舉辦學校給食甲子園比賽、主廚至學校講習,進而推動在地非基改飲食教育與傳承世代間逐漸消失的和食文化;韓國在大選後,透過民間團體的力量,以非基改與學校午餐為核心提出倡議;台灣民間志工則在四年前地方選舉時提出
2018日本全國學校給食甲子園│60分鐘學校午餐料理競賽 誰能脫穎而出?
12月8日為營養教諭比賽,而隔日(9日)進行料理比賽。參賽者必須在一小時內完成六人份的學校午餐,包含洗、切、烹煮料理和備餐檯的清潔收尾。選手可事先進入賽場檢查設備、放置食材,賽前五分鐘,各組在評審監看下開始仍不斷清洗雙手的程序,營養師洗完換調理員,每位選手花了至少三分鐘仔細清潔,便在料理台前就定位等待比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