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大賽的初審階段甚至採用匿名審查機制,希望盡量符合公平公正公開的基本原則。不過,還是有不少對於評分標準和評審過程好奇的提問,因此本篇以問答方式,請邵蘊萍、許青雲和劉沁瑜三位老師共同為讀者和參賽選手解惑。
今年再度舉辦臺灣學校午餐大賽,身為主辦單位和工作人員,我們從第一屆的萬事起頭難,到第二屆的流暢順利、還募集到更多協力單位的支持。
文/ 黃嘉琳
文/陳儒瑋
本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增設「料理技術優越獎」,由服務於桃園市林森國小長達二十二年的資深廚師羅沛崴奪得,她從知名主廚阿基師手上領取這座肯定專業能力的獎項,更加獨具意義。賽後,我們邀請她暢談這一路走來的感想。
本篇以問答方式,由本會秘書長黃嘉琳發問,邀請邵蘊萍、許青雲和劉沁瑜三位評審共同為讀者和參賽選手解惑。
教育部很高興和大享食育協會合作,一起跟所有民間團體,特別是爸爸、媽媽、營養師還有廚工,攜手讓臺灣學校午餐既傳承飲食文化,又能夠完成食育教育賦予素養導向能力的增強,更重要的,還是一個好吃的午餐。小朋友畢業後回憶起來,會說我最懷念在學校吃的營養午餐,這樣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
讓午餐不止建構出優質的國民素質、營養教育,更有著對地方、家鄉飲食素材、文化認識,就是這一次大賽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期待。
文/張鎧澤(苗栗縣中正國小)
有一天放學後,老師衝過來跟我說,鎧澤,你入選了一個很特別的作文比賽喔!一問之下,原來是「我是學校午餐設計師」的徵文啊,可以成為臺灣學校午餐大賽評審,這消息真讓我欣喜若狂!
【評審的話】如何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本屆大賽的初審階段甚至採用匿名審查機制,希望盡量符合公平公正公開的基本原則。不過,還是有不少對於評分標準和評審過程好奇的提問,因此本篇以問答方式,請邵蘊萍、許青雲和劉沁瑜三位老師共同為讀者和參賽選手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