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尋找自清代遺落的老店寶石─鹿港第一市場

文│王婉育
圖│楊欣頻、王婉育

週六早晨,在溫暖的陽光與冬日季風吹拂下,我們與蘇珊老師相約在玉渠宮前,展開鹿港市場之旅。

因開港貿易興起的市集

集合地點玉渠宮就坐落在第一市場旁邊,此地又稱作車埕,是因為自清代鹿港開港後與中國的頻繁貿易,聚集許多商人,從港口搬運貨物的車子都會停在這裡而得名。 由當地仕紳發起興建的玉渠宮,供奉的田都元帥為戲曲之神,過去戲班演出,都會來到玉渠宮參拜祈求演出順利。而鹿港車埕一帶形成的聚落,也因為這些人口的出入而發展成為市集。

在市場中看見職人的手藝

沿著玉渠宮旁的小巷子,看到隱身在巷內,以黃底紅字的醒目招牌展示的謝碧珍龜粿店,再走幾步便是大馬路,右手邊正是鹿港有名的三和珍餅舖。其中的蓮花酥成了總統國宴的茶點因而聲名大噪,許多觀光客來到鹿港也會來到餅舖採買做為伴手禮,但對於鹿港人而言,三和珍是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餅舖,不論在初一、十五還是過年,在需要祭祀時就來到這裡採購糕餅做為供品。三和珍餅舖和謝碧珍龜粿店規模看似一大一小,但兩家店背後有一段家族的小故事──

蘇珊老師:鄰近不到2公尺的謝碧珍龜粿與三和珍餅舖是出於同家,由兄弟共同經營,目前由媳婦負責傳統鹿港節慶所需的龜粿與糕餅製作過程。老闆娘賣粿出名,同時也會和顧客說明祭祀的禮節,用心傳承家族事業,也因此受到老鹿港人的喜愛。

接著穿越馬路來到鹿港第一市場內部,除了一般蔬菜、肉類外,鹿港第一市場的魅力在於有許多可做為配料或菜餚的手工製品,例如雞捲,材料並非雞肉而是取「多」的臺語「加(ke)」,原本是將家中多餘的食材剁碎包裹油炸,後來則成為中南部小吃店常見的小菜。我們吃的這家雞捲,是用豬肉、荸薺等配料做成內餡,再用細密的豬油網包裹油炸而成,香酥的雞捲口感因配料層次變得相當豐富。

鑽過重重巷弄與攤販,在我們快要趕不上蘇珊老師的腳步差點迷路時,蘇珊老師笑說她會「放生」兩個兒子在菜市場內,讓他們自己找到媽媽,久而久之攤販老闆們都知道兩個小男孩的媽媽是誰,只要又開始「找媽媽」的任務,都會好意的告訴他們,兒子也在這過程中逐漸熟悉菜市場內部的大街小巷。

自清代遺落的寶石

早上九點半,此時正是人潮洶湧的時刻,許多民眾將機車停在入口,再走進市場裡,有些民眾則直接騎機車在各地穿梭。我們的腳步停在入口附近的超商,放眼望去有常見的陽春麵、還有中部小吃大麵羹,還有特別的麻油雞飯,小吃店林立的盛況讓人每一家都想吃吃看。

歷經港口沒落,商人與仕紳紛紛離開鹿港去外地發展,留下了原在仕紳家中服務的廚師。為維持生計,在市場以自己的手藝開起一家家店鋪。從清代開業至今,有些餅店和小吃成為百年老店,經歷了分家或師傅出走,因此鹿港街上光是糕餅店或同一種小吃就會有兩三家。蘇珊老師說每一家的調味和用料都不同,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用小吃來認識鹿港。

有別於一般販賣蔬果生鮮的傳統市場,鹿港市場的小吃店是一顆顆自清代遺落至今,鑲嵌在鹿港市街的寶石,等待每個路過市場的民眾發現它們質樸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