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各國料理來偵破每個長大的困境—從《東京沙拉碗》到臺灣學校午餐裡的跨國滋味 by 王婉育

文|王婉育(台師大台文所博士候選人)

三月剛播畢的日劇《東京沙拉碗》改編自漫畫家黑丸原著《東京沙拉碗─國際搜查事件簿─》,劇情以松田龍平飾演的中文翻譯員有木野了,以及奈緒飾演的刑警鴻田麻里為主角,藉由調查外籍人口在日的犯罪案件,走入日本國際居民的日常與挑戰。

圖說:日劇《東京沙拉碗》。(來源 / Friday影音)

劇中鴻田的住家樓下就是中國人開的雜貨店,在東新宿署國際搜查部門任職,頂著一顆綠色顯目的萵苣頭,就是容易讓外國朋友們辨識,並且經常到雜貨店買東西。在辦案時習慣從案件相關人或嫌犯的詢問家鄉的食物,或者買來用以談話時接近,從中理解他們的心境。例如:在訊問疑似偷竊腳踏車電池的斯里蘭卡人亞珊時,鴻田卻請他推薦的家鄉菜是哪一道,讓老實的他放下緊張的心情應答。

而鴻田發現,外表冷酷、很有距離感的翻譯員有木野,午餐時間經常隨便吃著三明治,因此,她就會買越南法國麵包(Bánh mì,バインミー)和煉乳咖啡約有木野一起吃,方便拿著吃,也藉此討論案情,此後有木野也漸漸融入警政廳翻譯員同事。

圖說:有木野(右)與鴻田(左)吃的正是越南法國麵包和煉乳咖啡(來源 / NHK YOUTUBE

由情節發現,食物不僅能踏出友誼的第一步,更能將抽象的情感交流化為具體,拉近因為國家邊界而更加疏離的人與人,也讓看似懸疑的劇情增添了一些趣味與對於各國的認識。

《東京沙拉碗》描寫出日本面對外籍人口移入後的社會現況,把外國人在日的生活、飲食和案件幾個元素和其他議題巧妙融合進劇本中。鴻田說:

不論是人還是飲食文化,都會跨越國界來來去去,同時在所到之處重生,實在是很裡厲害。

這是她對於食物和移居人口的解讀,也是飲食文化本身的奧義,如劇名「沙拉碗」裡的味道層層堆疊,相互影響。

想起多年前研究所畢業後,第一個工作是在大享食育協會任職,第一天去宜蘭幫忙辦活動,請同學填寫學習單,其中的問題是:

你的家鄉食物是什麼?

家鄉的食物會出現在學校午餐裡嗎?

在一片三星蔥和鴨賞的答案中,我看到和越南咖啡和春捲,沒想到他的答案是寫著大大的五個字:

跟本不可能!

學校午餐真的不可能出現東南亞或新住民飲食嗎?我心裡不斷想著。

圖說:學習單(提供 / 大享食育協會)

日本有近300萬的外國人口,而台灣根據內政部統計,新住民人口約為60萬人,佔台灣人口2.5%以上。臺灣飲食隨著新住民增加而呈現不同風貌,東南亞料理經常出現在餐桌上,但臺灣人卻不甚了解其食材、來源、文化等。不禁讓我們省思,認識多元族群的飲食與文化並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儼然成為社會需要面對的課題與挑戰。

新住民人口位居各縣市第一的新北市,教育局在2019年推動「國際飲食教育扎根計畫」,並出版《在餐桌上與世界交朋友:新北市國際飲食食譜教材手冊》,包含東南亞7國共35道菜色食譜,經由營養師調整口味,符合每日食物與營養需求,同時附上常見的香料介紹,嘗試將東南亞食物放在學校午餐中。

圖說:《在餐桌上與世界交朋友:新北市國際飲食食譜教材手冊》書影(來源 /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隔年,由吉慶國小、秀峰國小、重陽國小、雙峰國小、中港國小、頂埔國小、蘆洲國小等7所學校廚房參與試辦食譜中的菜色。偶爾在學校廚房遇見東南亞的新住民,是學校的家長,也是校園廚房的廚師,每天為孩子烹調學校午餐,亦將自己的家鄉菜融入菜色中。

在大享食育協會工作的那段期間,與來自東南亞,居住台灣多年的新住民老師合作,推出東南亞食育廣播劇,讓孩子們一邊吃有東南亞菜色的午餐一邊聽由老師們寫下的故事。

圖:彰化縣鹿東國小供應泰式學校午餐:泰國香米飯、荷包蛋、打拋豬、有機小松菜、青木瓜紅棗湯

午休時間結束後,營養師或新住民老師在課堂上為孩子們複習與補充短短十分鐘的廣播劇內容,像是聞聞看班蘭葉的味道,或是品嘗魚露的味道,其中有一個母親來自越南的學生,很驕傲的說:

廣播劇裡的內容,我都知道!

圖說:《東南亞的滋味小劇場》文字書(來源 / 大享食育協會)

不僅如此,從2022年開始,大享食育協會更首創與日本學校交換學校午餐食譜並實際供餐的行動,隔年獲得農業部農糧署的支持擴大辦理,2024年更加入韓國學校,寫下台日韓三國食育交流的新篇章。

三國的學校營養師絞盡腦汁,設計富含自己國家飲食文化的菜單,並依照在地經常供應、現有的食材製作調理,也考量到食材的生產時節,如無法取得食材就會進行替換,台灣學生使用來自日本或韓國的餐盤,吃他國的學校午餐,波浪狀的魚板串、帶有苦味的抹茶糰子,雖然外觀和味道都有點陌生,不過讓三國孩子們的味蕾體會到不用出國也能享受旅行各地的樂趣。

圖說:由日本千葉縣富里特別支援學校提供給新竹縣關西鎮玉山國小的菜色,依序為沙丁柴魚拌蘆筍、涼拌羊栖菜佐起司、竹筴魚味噌漢堡排及大豆拌飯。(來源:TBC新竹生活台

即便不是藉由中央、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的推動,目前也有許多學校及團膳公司嘗試供應如打拋豬、泡菜燒肉、親子丼等簡單的異國料理,搭配營養師的教學,讓學校午餐有更多的可能。

看完《東京沙拉碗》之後,想著不知道那位寫學習單的同學,後來有沒有學校午餐中吃到越南料理了?

希望有天,學校裡的小朋友也能像鴻田刑警一樣,喜歡吃各國的料理,來偵破每個長大的困境。


參考資料

在餐桌上與世界交朋友─新北市國際飲食食譜教材手冊 

【活動】2024臺日韓學校午餐食譜交換及供餐交流計畫


關於首圖

南投縣南光國小供應菲律賓料理—巧克力粥、烤鯖魚、醬醋肉、炒花椰菜及牛奶


關於作者

臺南人,台師大台文所博士候選人,曾經在跟學校午餐有關的NGO工作過五年。由於家裡開早餐店,碩論寫早餐店;因為小時候被老師逼吃芋頭,所以很討厭芋頭,博論為解決這個生命議題,主題是學校午餐。


關於原文

原文為從《東京沙拉碗》到台灣學校午餐:讓孩子吃到世界的味道,比你想得更重要?|王婉育/讀者投書|換日線,經授權同意由作者潤飾修改後刊登。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