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臺灣食刻

臺灣自1964年於桃園龍壽國小供應首份學校午餐至今已經超過60年,《臺灣食刻》透過撰寫專欄爬梳學校午餐的歷史,主題包含常見的食材、學校午餐的烹調過程、學校營養師的人才培育等,以不同的面向切入了解學校午餐大小事。

相關消息

基隆漁會與中正區公所合作推廣在地食材,供和平國小240名師生小卷、蝦仁及基隆的特產鯊魚丸等漁產,讓他們更認識在地的漁業知識。

採訪台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的蔡政祐理事長,他分享入行20年的心路歷程,讓我們一探少有機會接觸的南部團膳公司營運樣貌。

我的阿嬤以前會在過了春分之後,就從市場買回來,放在陽台日曬幾天後撕開清除細砂。等到全家人聚集準備開始包潤餅前,才用少許油烘烤、煸香。沒有它,潤餅就沒有靈魂!

大家吃的營養午餐是在學校廚房烹調,還是團膳公司送來的呢?1980年代學校午餐發生了什麼變化,使得臺灣與其他國家如日本和韓國有著什麼不同的樣態呢?

認識泰國、越南、印尼、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等7國、共35道料理食譜,讓孩子能從學校午餐出發,開展更多元的文化視角。

位處南台灣的高雄市,則於1994年推出了自己的版本—《高雄市學校午餐食譜》,由塩埕國民小學負責承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