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高粱與學校營養午餐:回首一甲子的校園供餐史

文|陳儒瑋

談起金門食物,一般大多會直接浮現高粱酒、貢糖、牛肉乾或是石蚵;但說起金門學校營養午餐呢?當然不可能真的喝高粱酒,但確實跟高粱有著密切關係。

目前金門全縣的學校午餐均採公辦公營方式辦理,設有2名公職學校營養師,一名於縣府服務,另一名則編制於學生人數最多的金城鎮中正國小。至於餐費,從幼兒園至高中職的供餐費用均由縣府負擔,財政來源為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酒公司)的高粱酒收益。

牛奶供應站與營養午餐

金門營養午餐的開端,如同台灣其他地方的學童供餐,都得從二戰後的美援物資開始談起。

根據民國51年(1962)5月2日的《正氣中華日報》報導,當時已有提供金門學童牛奶及營養午餐的規劃。

據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於日前致函縣府稱,該會為設立金門地區學童牛乳站及學童營養午餐供應,經以與天主教福利會商洽,初步決定在原則上同意將可按每名每年供應奶粉十六磅,麵粉五十磅,營養麥三十磅與食油六磅。

(中略)......營養午餐所需副食費,每生每日約1.2元,由各生自行負担為原則,貧苦學生以百分之十估計,所需副食費由地區救濟經費負担。

然而,直到民國53年(1964)9月,金門才開始決定試辦學童營養午餐,初期供應約三千份。

金門縣試辦學童營養午餐,決定自九月份(五十三學年)起開始實施。在第一期實施計劃下,全縣受益學童二九九八人。

(中略)......每學童所要的營養麥、麵粉、食油等主食,係由救總及天主教福利會供給,而其餘副食部分所需之魚、肉、食鹽、奶粉等,則需由每一受益學童自行担負,折合代金約為一元二角至一元五角。(民國53年8月24日《正氣中華日報》

金門自辦學童營養午餐之路

民國62年,由於世糧方案終止補助計劃,金門縣府決定自力舉辦學童營養午餐,初期納入參與的國小學童近三千人,約佔全縣國小學生的三分之一。

午餐供應饅頭及營養湯,每餐費用二元,縣府補助四分之一,其餘則由學生負擔。

資料來源:《民聲日報》。民國62年3月11日

民國95年(2006),金門縣府訂定「金門縣國民中小學辦理學校午餐工作要點」,自始全縣學校午餐一律改為學校自辦模式。

民國88年(1999)12月1日,金門縣府拍板定案以金酒公司收入來支應全縣國中、國小及幼兒園的營養午餐費用,民國103年(2014)再納入高中職學生。目前國小每人每餐40元,國中則為45元,每年補助經費約新台幣八千多萬元(註一)。

營養午餐中的高粱

根據金酒公司大事記,金門高粱酒制度性生產始自民國41年(1952)。

1952年9月,金門首任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指示張子英處長督促周新春上校(後擔任開廠第一任廠長),於金門城南門外成立九龍江酒廠,派任葉華成先生擔任技術課長。

1956年7月1日,福建省政府遷台後,九龍江酒廠乃改名為「金門酒廠」,改隸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

此後,胡璉將軍推動金門高粱換臺灣白米的計劃,促使越來越多的金門人投入種植高粱的行列。

初期,酒廠由戰地政務委員會控制管理,酒廠的營業利潤佔了委員會絕大部分的收入。1970年後,營業利潤直接歸於縣庫,而且占了金門全縣收入的一半。(《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P.170)

如今,金門的學童營養午餐除仰賴金門酒廠的收入外,其實還一項特點亦與高粱有關,那就是豬肉製品絕大多數來自以金門酒糟養殖的豬隻。

今年一月,當萊豬政策在臺灣引發沸沸揚揚討論之際,我在金門採訪時,無時無刻都聽到每位受訪者以食用金門在地養殖的豬隻而自豪。

我們金門豬都是吃高粱酒糟長大的,味道比臺灣的好,美國豬就更不用提了,完全無法比。

資料來源:校園食材登錄平台。2021年1月21日。金城鎮中正國小

一方風土養一方人

經過簡單的史料整理爬梳,可以發現金門免費學校營養午餐福利,追根究柢竟與戰地軍管時期的政策有關,若放大至全球的冷戰脈絡之下來看,亦可以探討金門當時做為臺灣對抗中國前線的戰略布局。

每一份看似平常普通的學校營養午餐,都埋藏著在地歷史的身影。


註一:據教育部公布之108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人數統計資料,金門縣幼兒園至高中職學生共約9,600人。


參考資料

  1. 正氣中華日報》。民國51年5月2日
  2. 正氣中華日報》。民國53年8月24日。
  3. 民聲日報》。民國62年3月11日。
  4. 金門日報》。民國95年1月15日。
  5. 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6.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宋怡明。2016年7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