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在地農產結合人文故事,更有邏輯地設計臺灣學校午餐!

在大賽過後,我們邀請於第二、三屆擔任評審的食材文化研究家徐仲以問答方式,談談對於臺灣學校午餐大賽的觀察,以及對未來參賽的建議。


問:想請問老師連續擔任兩屆大賽評審的感想為何?

徐仲(以下簡稱徐):比賽雖然逐漸進步,但還有很大的空間。不論是在食育還是實作教學上,若能有專業的示範模板,可以有更大的效果。


問:您在料理實作與食育教學的評選重點是什麼呢?

徐:要回歸到比賽的重點和意義來看,比賽具有示範的作用,選手們得在時間內完成比賽的項目,這和平常工作現場不一定相符,因此選手們必須要調整自己的做法並做到最好。廚藝和營養的平衡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營養師能夠讓菜單中的營養素符合學生需求,廚師則需從味道出發,聯手製作營養又美味的學校午餐。


問:對於本屆選手在食育教學競賽的表現,您有什麼看法?

徐:本屆營養師雖然出現「地方特色」的食材說明,但是和餐點本身連結不大,或是過於著重在「營養教育」,若能說明食材使用的原因,或是更有邏輯性的和餐點本身連結,比方說食用的順序、搭配的原因等,會更有意義。


問:在本屆大賽中,有哪一組的食材運用印象最為深刻的嗎?

徐:台中市五權國中,利用台中各地的農產品規劃比賽菜色,若能在餐點設計上多加著墨,讓學生知道使用在地農產品的重要性和意義會更好。

問:您認為學校午餐對於飲食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徐:從學校午餐談飲食文化不太容易,學生要先能吃飽才能談文化,現況遇到的問題是,如果學生連吃飽都成了問題,則遑論飲食文化。我認為在學校午餐談飲食文化,必須依學校的現況發展,設計出具有在地特色的餐點。不只是在地農產的使用,而必須與在地人文結合,例如當地某位有名的人他最喜歡吃的餐點或發展出來的菜色等,再搭配食育的課程,更有邏輯地探討午餐設計的意義。


問:對往後臺灣學校午餐大賽的期許是什麼?

徐:如果比賽目的是要成就並肯定專業,提升午餐工作者的自信,後續巡迴活動是很重要的,必須讓這個比賽的效益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