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永續的未來關鍵—那些不該被遺忘的作物 / 謝冠妃

文|謝冠妃(本會特約撰述)

在春夏之際走進在雲霧間的台東崁頂部落,恍若精靈仙境的紅黃橘綠粉就在小徑兩旁展開,很難相信這如彩虹般的美麗作物竟然被遺忘了多年,在數年前甚至只有部落耆老還堅持種植。

紅藜在過去是許多原住民部落的糧食作物,與小米共同種植可以趨避鳥類啄食,紅藜可作為小米酒酒麴,也是祭典裡象徵祝福的作物。在歷經日治與民國政府統治以來逐漸被遺忘,一直到2008年學術界正名為「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並剖析其生物特性、種植技術與應用價值,才開始促使政府部門推動復興,到近五年成為較為普及的台灣特色穀物。

我也跟許多朋友一樣是先認識南美洲的藜麥(Quinoa)後,才發現台灣藜的存在。

藜麥沙拉現在經常可見於歐美餐館食攤裡,但其實在歷史上,南美洲的藜麥在十六世紀西班牙人破壞印加文化時幾乎被摧毀殆盡,到1970年代才開始推動復興,受到西方市場歡迎。聯合國糧農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FAO)將2013年定為國際藜麥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Quinoa),主要是因為藜麥葉與種籽皆可食用,又極富蛋白質與膳食纖維,種植也不需要肥料或灌溉,被視為拯救貧窮飢餓的救星作物。

被遺忘的作物是永續的關鍵

現在全世界幾乎只專注在單單四種作物:小麥、玉米、稻米與黃豆,佔了全世界食物供應量的三分之二,但在過去數千年間,其實人類種植超過七千種以上不同作物,只是消失於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

聯合國農糧組織預計2050年全世界必須生產再多50%的食物以供給一百億人口,要達到這個目標,還要不加劇氣候變遷、不破壞生態。基地位於馬來西亞的未來作物國際研究中心(Crops for the future, CFF)便提出「被遺忘的作物是關鍵」觀點,強調飲食的多樣性對於人類族群的未來極具重要意義。

未來作物國際研究中心執行長Azam-Ali指出人類目前大約只種植食用一百種左右的作物,而且玉米、小麥與稻米這三種作物就佔了每日全球攝取熱量的一半以上。仰賴極少數種類作物增添許多風險,例如因為作物歉收、商品價格波動以及氣候變遷所引發的風險,而過去曾經種植或採集的作物再重新問世,就可能因為擴增了食物種類而減少風險。

Azam-Ali指明了未來作物國際研究中心的核心思維:

被遺忘的作物就是未來的作物

班巴拉豆(Bambara groundnut)

班巴拉豆是一種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耐旱耐瘠又極富營養的花生表親,在一些亞洲國家也有種植,可以燉煮、烘烤或加工成其他食品,甚至可以像黃豆一樣榨取成豆漿。

但如果希望這些被遺忘的作物得以繼續傳承並擴展,必須仰賴更多料理與加工的創意。未來作物國際研究中心也研發多種產品,例如以班巴拉豆磨成粉來製作義大利麵、中式麵條與麵包點心。

辣木(Moringa tree)

辣木在非洲、南亞與中南美洲種植食用歷史已久。

近幾年因為營養研究與相關商品生產開發,辣木在歐美站穩了「奇蹟之樹」的超級食物地位,不僅是極能適應極端氣候的作物,除了它的葉、根與嫩莢都可作為新鮮蔬菜食用。所有部位都能料理食用,甚至因為富含許多維生素,也被用來冷壓製油、製作化妝保養品。

高粱(Sorghum)

說到高粱,在台灣的我們會馬上想到金門高粱酒,而從未想過高梁在過去原本是可以煮飯製粿的穀物,而且是含有蛋白質與鈣、磷、鐵等多種營養元素。

高粱在非洲乾旱地區一直以來是主食之一,煮粥或烘烤麵包,近年在非洲本土開始流行以其取代進口大麥來釀造啤酒,也因為無麩質飲食盛行,在歐美商店裡出現許多高粱加工食品,如早餐穀片、高粱爆米花、高粱義大利麵等。

苔麩(Teff)

衣索比亞長跑健將Haile Gebrselassie曾經說苔麩是衣索比亞跑者成功的秘密,主要是因為其營養價值,與高粱相同因為無麩質飲食盛行,而開始成為小麥的替代選擇,有苔麩義大利麵、能量棒與預拌鬆餅粉等相關加工食品。

除了以上這些被遺忘許久但在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的作物,台灣近年來政府部門與學者開始採集研究遺落許久的作物,例如樹豆、油芒、馬告、木鱉果等,除了分析植物本身特性,農委會也致力於研究機器耕種的可能性與鼓勵更多應用,例如油芒籽磨粉入麵包及以油芒籽製麴做醬油。

保種並擴充基因多樣性

尋找與保存這些已被遺忘的作物,除了擴展人類食物種類以外,也是為了保種與維護作物的基因多樣性,讓糧食系統恢復韌性。

因為植物受栽種馴化的過程使其漸漸失去基因多樣性,而更加無法抵抗疾病與氣候變遷。例如有一種野生燕麥能夠抵抗白粉病(powdery mildew),但已被馴化的燕麥則容易受這種疾病摧毀。

聯合國糧農組織與相關組織合作,集合許多科學研究人員四處尋找被遺忘的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Crop wild relatives, CWR)。如作物信託組織(Crop Trust)自2011年起啟動收集作物野生近緣種的十年計畫,與二十四個國家合作,收集二十九種焦點作物的野生近緣種,保存在種子庫,並運用在培育作物新品種以抵抗疾病或適應環境限制。

這世界沒有糧食供應不穩,只有人類對糧食無知的問題

Cecilia Tortajada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水政策機構(Institute of Water Policy)的資深研究員,他說:

這世界沒有糧食供應不穩,只有人類對糧食無知的問題。

知識是人類數千年的累積,因為社會與經濟變遷,遺忘許久的古老智慧,關於生活、關於食物、關於人與自然的連結,再經由現代搜尋研究重現於世。

原住民族堅持代代相傳的種籽與知識,使我們在面對極端氣候時更具韌性,而這些被遺忘多年的作物,很可能就是讓我們前進未來的永續作物。


參考資料


本專欄由行政院農委會「109農再-1.2.2-1.1-輔-036 計畫」補助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