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世界原住民族的永續食物智慧 / 謝冠妃

文|謝冠妃(本會特約撰述)

甫遷入卑南族與漢人雜居的村落,屋前的園子裡爬滿了山苦瓜藤蔓(首圖),鄰居說那是lau'lau'san,嫩葉與果實皆可食,不時往園子裡探探採採,餐桌上就多一道蒜頭炒山苦瓜嫩葉。

想起在原住民族保存運動者以撒克.阿復的文章曾引用Wade Davis在《生命的尋路人:古老智慧對現代生命困境的回應》的一段話:

旅行之中,我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和保有傳統的人們一起生活。這些人在微風中感受到歷史,在雨水刷亮的石頭上觸摸到過去,在植物葉子的苦味中品嚐著古老。

原住民族的永續傳統食物系統

台灣是還存有原住民族的九十餘國中的其中之一,全世界原住民族人口只占百分之五,卻管理了百分之二十八的土地,包括生態最為完整多樣的森林地區,而這些森林對於固碳與維持生物多樣性極為重要。

原住民族的傳統智識與相關土地權利長期以來受到忽視,但近年國際社會逐漸瞭解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與食物系統,發現其對劇烈變化的氣候與環境極具韌性,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曾點出五個特點:

一、原住民族的傳統農耕方式比較能適應極端氣候

南美安地斯(Andes)地區的高山農作,維持作物與飼育動物的多樣性,有些馬鈴薯田甚至種植超過一百個以上的品種,也因為相信世界是由三個不同世界(人類與受馴養的、野生的與神聖的)所組成的穩定循環系統,必須要相互和諧共處。

因此,有許多合作與和諧落實在日常之中。

例如安地斯地區不同海拔之間有許多交換作物與種子市集,年輕人也會被指派到不同社群學習多種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的傳統技能,也正好增進了面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

二、原住民族持續保存、復原森林與自然資源

原住民族的生活與信仰都與自然緊密連結,如在亞馬遜地區共有420個原住民族部落,在玻利維亞Manuripi自然保護區中有巴西莓(açaí)與巴西堅果(Brazilian nuts)永續種植,他們在森林裡生活,也同時保護森林。

又如印度尼爾吉里生物圈保護區(Nilgiri Biosphere Reserve)內伊魯拉族(Irula)採蜜人視蜜蜂為神聖的生物,通常會等到四月幼蜂較為穩定以及蜂蜜較為成熟時才進行採蜜,不破壞或焚燒蜂巢,代代相傳以燒草產生煙霧驅趕蜜蜂,並只取部分,會留下足夠讓蜂群存活的蜂蜜,支持保護區內非伐木的永續經濟作物,如蜂蜜與咖啡,除了協助原住民族的生計,也可以促其成為森林的守護者。

三、原住民族的食物與傳統有助於擴展並多樣化全球飲食

目前全球高度仰賴的作物種類只有五種:米、小麥、玉米、小米與高粱,大約佔百分之五十的熱量來源。

然而原住民族在安地斯區域當地的本土作物如藜麥(Quinoa)、酢漿薯(Oca),還有非洲的福尼奧米(Fonio),可以幫助其他人擴展飲食種類獲取不同營養,甚至激盪出更多創意。如CENTRAL餐廳主廚Virgilio Martinez便以現代秘魯已鮮為人知的傳統食材走出獨特的餐飲文化,如類似紫薯的Mauka、可食用黏土Chaco。

四、原住民族通常會種植能對抗氣候變遷的作物

原住民族會選擇種植較能適應當地極端環境與氣候的原生種作物,也會選擇多種品種以適應突來的不同變化。

許多原住民族在生活領域周遭採集種子,再種植在自家農田菜園,因此最能適應當地條件,例如南非Hobeni村科薩族人從鄰近野地採集野生菠菜(Imifino)種子再帶回自家農田種植。

五、原住民族掌管維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

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佔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八的陸地,涵納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百分之八十,而原住民族正是世界動植物基因庫的守護者,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信仰促使生物多樣性有所延續。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國在2010年通過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第十八項就訂明必須在2020年以前必須將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與習慣完全融入到生物多樣性的保存措施。

原住民族是「我們」的其中之一,是共存共榮的夥伴

近年來國際社會開始意識到森林消失與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必須爬梳原住民族與自然共存的智慧來思考因應對策。

雖然早於2007年聯合國已簽訂原住民權利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UNDRIP),因爲許多國家的原住民族土地權模糊未明、社會聲音薄弱及資本市場經濟與消費結構的剝削,這些珍貴的傳統永續思維正在迅速消失。

2015年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特別指出原住民族的重要性,而在我們逐漸認識原住民的傳統食物系統與永續思維,並與現代科技與科學知識相互應證統整的同時,也必須認知原住民族是「我們」的其中之一,是共存共榮的夥伴,落實土地正義,延續與自然共生的思維,一起在我們共同的土地上永續發展。

台灣原住民族的永續智慧

卑南族獵人不捕捉幼小的野生動物,只獵取成熟個體;台東阿美族相信獵殺豹熊必遭死靈報仇,因此必定迴避;魯凱族將北大武山聖化為聖山,大小鬼湖為聖湖,使其自然生態不受干擾;達悟族人相信只能食用蘭嶼秋海棠(達悟語:usum)的葉柄,不能吃花梗,否則會耳聾聲啞等,許多禁忌傳說都顯現了台灣原住民族不竭澤而漁的永續智慧。

觀察理解生活周遭的自然與循環,取之不竭的永續秘密就藏在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

品嚐苦味的此時,也繼續傳承幫助人類與所有生物共同走向下一個世紀的古老。


參考資料

 

本專欄由行政院農委會「109農再-1.2.2-1.1-輔-036 計畫」補助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