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結束這一次的「學校午餐出任務」工作坊後,三位在不同時期進入協會工作的夥伴從各自關切面向出發,寫下她們心中的疑惑、辯證、省思,嘗試呈現複雜學校午餐議題中的某個切面。
文|陳芬瑜(大享食育協會資深專案經理、三年級孩子的媽媽、第一次參加工作坊)
參加「學校午餐出任務」工作坊,對我而言是全然新鮮的經驗,也是首次有機會進到學校午餐烹煮的現場。
回想自己身為一位小學三年級孩子媽媽的日常,我會了解菜單、會詢問孩子午餐好不好吃,但對於每天為孩子們配置午餐的廚房及廚師們從無接觸的機會,這次有一種前進現場、一揭神秘面紗的期待感。
本次工作坊所提供的研習物資,我們參考了第一屆學校午餐大賽冠軍楊蕊萍營養師所服務的學校廚師標準配備,為參加者準備了防水圍裙、雨鞋、工作手套、防滑手套,以及polo工作衫及運動褲等裝備,希望廚師們回到每日征戰的廚房現場也能使用,保護自己安全的同時也兼顧調理的衛生。
然而,在獲得整套標配的同時,一位資深廚師面有難色說,我很怕熱,等一下演練的時候,可以不穿整套嗎?當下還是請她以最標準裝備上場,不過我心裡的OS也浮現:
為什麼有整套的配備反而讓廚師感到困擾?
跟著進到廚房,觀察實地教學時,我才充分感受到當爐灶開啟後,在分秒必爭的時刻,空間中溫度的熱烈程度,這是家庭主婦的廚房所無法比擬的。而在了解到國內校園廚房幾乎都沒有冷氣空調的現況後,我也得以一解先前的疑惑,為何廚師對於要全配上場面有難色,以及半開玩笑地說,在廚房穿得越涼快越好的意思了。
當天,另一件令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是,一位參加研習的廚師抱傷前來,因為腳踝扭傷,在伸展運動時就只能坐在旁邊跟著動動手。
在活動回饋時間,她提到腳踝受傷是因為暑假期間廚房不供餐,學校會另外賦予工作,而她就在打掃校園落葉時扭傷了腳踝。大家關心之餘,便討論起暑假時的打工,以及勞健保是否需要遷出等關乎勞動權益的問題。工作坊結束後,我幫忙她將全套配備搬到摩拖車,同時囑咐騎車要小心,她又細問了我一次:
剛剛大家討論的職災保險,要怎麼申請?
參與這次的「學校午餐出任務」工作坊,讓我得以一窺學校廚房現場,以及從業人員的辛勤及相對不佳的工作條件與福利。
反思身為一位母親,我們關心孩子的午餐品質,卻對每日為孩子烹製午餐的廚師以及他們的勞動條件如此陌生。我想,當我們汲汲關注孩子午餐美味與品質的同時,對於學校午餐從業者的勞動條件與處境,如能一體重視,也將是提昇午餐品質的重要的一環。
文|朱曉萱(大享食育協會專案經理、具有國考營養師資格、第一次參加工作坊)
我一直在想,廚房工作者的安全和需求,由誰負責?
在工作坊那天,我們送給了每位廚師們在廚房工作時需要的標準裝備,可是當我們問起她們最需要什麼協助的時候,廚師們突然安靜了下來,空氣在那幾分鐘裡好像凝結了。終於,有一位阿姊開口說了:
我只想要有一間幼兒園自己的配膳室。
之後,大家討論起各自在學校工作時所面臨的不同狀況,我靜靜地聽著。
她們掌握著下一代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但學校午餐供應系統中,這群最重要的一群人,卻同時也可能是權益最被忽視的一群人。一人廚師日復一日供應上百位學生餐點的孤獨感,或是缺乏資源導致無法改善廚房配置與動線設計不佳的窘境。為了達到食品衛生安全的目的,廚師們需要定期參加衛生講習的課程,然而勞動現場設施與條件,能給她們毫無後顧之憂的支持嗎?
是誰,應該要給這群在廚房工作的人良好的工作環境?
偏鄉廚師的人力不足,是牽涉薪水、福利保障、工作環境、勞動條件等因素所綜合呈現的困境。
這一趟復興區出任務,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課,是走進現場然後發現問題,原本應該要解決問題,卻發現這題也許比全球暖化還難解。
文|王婉育(大享食育協會專案經理、第二次參加工作坊)
相較於去年第一次的活動,第二次上山的我,聽到了更多廚師們在學校廚房的心聲。
這樣的情形,總讓我想起剛進協會時前往蘭嶼採訪的情景,以及我所認識關於南韓學校廚房非正職勞工勞動條件不佳的狀況。
臺灣學校廚工的薪水計算方式依縣市訂定法規不同,但有些學校認定廚工為《勞基法》以時薪或日薪計算的「部分工時人員」。
在協會於2018年2月推出的「HI MAATAW 蘭嶼你好」的紀實影片中,東清國小廚師Somoken就表示自己遇到寒暑假時,必須尋求其他工作維持生計。在薪水和業務量不成正比的狀況下,Somoken說:
這份工作薪水只有一萬五,不多但日子還是得過,希望未來能賺更多蓋房子。
學校午餐的出現,將母親原本日復一日準備便當的家務,轉為學校廚工與營養師負責供餐的勞務。學校午餐一致且全面的供應,媽媽也不必擔心家中的經濟狀況,讓孩子帶去學校的便當產生同學間的階級差異。
然而,廚工如今面臨困厄的勞動條件,過去每個家庭中母親所承擔的家務,集中仰賴幾位女性製備午餐給全校的孩子,等於從家務得以解放的勞動卻無形的剝削另外一群母親。
2017年,南韓學校非正職勞工發動總罷工事件後接受採訪時,「國民的黨」國會副代表李彥周在竟稱學校廚工為「煮飯的大嬸」,當時JTBC社長孫石熙在節目《主播短評》中指出:「煮飯的、鄰里、大嬸,這三個詞組合含括『經常做的事』、『任誰都可以做』的意涵,此言必然強化了藐視對方的意思。」然而,上位者忽視這群默默付出的廚工,就是迫使她們走上街頭。
朝鮮半島上有著為自己爭取權益的媽媽們,那臺灣呢?由於勞動條件不佳,工作傷害時有所聞,也因此學校廚工的流動率相當高,學校營養師與午餐秘書經常陷入找不到廚工的窘境,惡性循環下,臺灣這座小島的女性選擇溫和並沉默承受工酬不對等的現實。
希望有一天,不論在台灣還是南韓,鎮日在學校努力且用心烹煮午餐給每個孩子的廚師們,也能擁有合理的待遇與獲得該有的尊敬!
編按:結束這一次的「學校午餐出任務」工作坊後,三位在不同時期進入協會工作的夥伴從各自關切面向出發,寫下她們心中的疑惑、辯證、省思,嘗試呈現複雜學校午餐議題中的某個切面。
文|陳芬瑜(大享食育協會資深專案經理、三年級孩子的媽媽、第一次參加工作坊)
參加「學校午餐出任務」工作坊,對我而言是全然新鮮的經驗,也是首次有機會進到學校午餐烹煮的現場。
回想自己身為一位小學三年級孩子媽媽的日常,我會了解菜單、會詢問孩子午餐好不好吃,但對於每天為孩子們配置午餐的廚房及廚師們從無接觸的機會,這次有一種前進現場、一揭神秘面紗的期待感。
本次工作坊所提供的研習物資,我們參考了第一屆學校午餐大賽冠軍楊蕊萍營養師所服務的學校廚師標準配備,為參加者準備了防水圍裙、雨鞋、工作手套、防滑手套,以及polo工作衫及運動褲等裝備,希望廚師們回到每日征戰的廚房現場也能使用,保護自己安全的同時也兼顧調理的衛生。
然而,在獲得整套標配的同時,一位資深廚師面有難色說,我很怕熱,等一下演練的時候,可以不穿整套嗎?當下還是請她以最標準裝備上場,不過我心裡的OS也浮現:
跟著進到廚房,觀察實地教學時,我才充分感受到當爐灶開啟後,在分秒必爭的時刻,空間中溫度的熱烈程度,這是家庭主婦的廚房所無法比擬的。而在了解到國內校園廚房幾乎都沒有冷氣空調的現況後,我也得以一解先前的疑惑,為何廚師對於要全配上場面有難色,以及半開玩笑地說,在廚房穿得越涼快越好的意思了。
當天,另一件令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是,一位參加研習的廚師抱傷前來,因為腳踝扭傷,在伸展運動時就只能坐在旁邊跟著動動手。
在活動回饋時間,她提到腳踝受傷是因為暑假期間廚房不供餐,學校會另外賦予工作,而她就在打掃校園落葉時扭傷了腳踝。大家關心之餘,便討論起暑假時的打工,以及勞健保是否需要遷出等關乎勞動權益的問題。工作坊結束後,我幫忙她將全套配備搬到摩拖車,同時囑咐騎車要小心,她又細問了我一次:
參與這次的「學校午餐出任務」工作坊,讓我得以一窺學校廚房現場,以及從業人員的辛勤及相對不佳的工作條件與福利。
反思身為一位母親,我們關心孩子的午餐品質,卻對每日為孩子烹製午餐的廚師以及他們的勞動條件如此陌生。我想,當我們汲汲關注孩子午餐美味與品質的同時,對於學校午餐從業者的勞動條件與處境,如能一體重視,也將是提昇午餐品質的重要的一環。
文|朱曉萱(大享食育協會專案經理、具有國考營養師資格、第一次參加工作坊)
我一直在想,廚房工作者的安全和需求,由誰負責?
在工作坊那天,我們送給了每位廚師們在廚房工作時需要的標準裝備,可是當我們問起她們最需要什麼協助的時候,廚師們突然安靜了下來,空氣在那幾分鐘裡好像凝結了。終於,有一位阿姊開口說了:
之後,大家討論起各自在學校工作時所面臨的不同狀況,我靜靜地聽著。
她們掌握著下一代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但學校午餐供應系統中,這群最重要的一群人,卻同時也可能是權益最被忽視的一群人。一人廚師日復一日供應上百位學生餐點的孤獨感,或是缺乏資源導致無法改善廚房配置與動線設計不佳的窘境。為了達到食品衛生安全的目的,廚師們需要定期參加衛生講習的課程,然而勞動現場設施與條件,能給她們毫無後顧之憂的支持嗎?
是誰,應該要給這群在廚房工作的人良好的工作環境?
偏鄉廚師的人力不足,是牽涉薪水、福利保障、工作環境、勞動條件等因素所綜合呈現的困境。
這一趟復興區出任務,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課,是走進現場然後發現問題,原本應該要解決問題,卻發現這題也許比全球暖化還難解。
文|王婉育(大享食育協會專案經理、第二次參加工作坊)
相較於去年第一次的活動,第二次上山的我,聽到了更多廚師們在學校廚房的心聲。
這樣的情形,總讓我想起剛進協會時前往蘭嶼採訪的情景,以及我所認識關於南韓學校廚房非正職勞工勞動條件不佳的狀況。
臺灣學校廚工的薪水計算方式依縣市訂定法規不同,但有些學校認定廚工為《勞基法》以時薪或日薪計算的「部分工時人員」。
在協會於2018年2月推出的「HI MAATAW 蘭嶼你好」的紀實影片中,東清國小廚師Somoken就表示自己遇到寒暑假時,必須尋求其他工作維持生計。在薪水和業務量不成正比的狀況下,Somoken說:
學校午餐的出現,將母親原本日復一日準備便當的家務,轉為學校廚工與營養師負責供餐的勞務。學校午餐一致且全面的供應,媽媽也不必擔心家中的經濟狀況,讓孩子帶去學校的便當產生同學間的階級差異。
然而,廚工如今面臨困厄的勞動條件,過去每個家庭中母親所承擔的家務,集中仰賴幾位女性製備午餐給全校的孩子,等於從家務得以解放的勞動卻無形的剝削另外一群母親。
2017年,南韓學校非正職勞工發動總罷工事件後接受採訪時,「國民的黨」國會副代表李彥周在竟稱學校廚工為「煮飯的大嬸」,當時JTBC社長孫石熙在節目《主播短評》中指出:「煮飯的、鄰里、大嬸,這三個詞組合含括『經常做的事』、『任誰都可以做』的意涵,此言必然強化了藐視對方的意思。」然而,上位者忽視這群默默付出的廚工,就是迫使她們走上街頭。
朝鮮半島上有著為自己爭取權益的媽媽們,那臺灣呢?由於勞動條件不佳,工作傷害時有所聞,也因此學校廚工的流動率相當高,學校營養師與午餐秘書經常陷入找不到廚工的窘境,惡性循環下,臺灣這座小島的女性選擇溫和並沉默承受工酬不對等的現實。
希望有一天,不論在台灣還是南韓,鎮日在學校努力且用心烹煮午餐給每個孩子的廚師們,也能擁有合理的待遇與獲得該有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