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前採訪】永續地球與愛惜食物的日常—專訪臺中市清水國小朱倖槿營養師與康碧伶廚師

文|洪啓傑
圖|王章逸

第一屆比賽就進入決賽的清水國小,於今年大賽捲土重來,目標是超越過去的自己並奪下冠軍!

臺中市清水國小鄰近梧棲漁港,挑選在地且適合加入營養午餐的水產品做為菜單的主軸,並結合在地的特色肉羹湯。期望孩子們能透過營養午餐,逐步認識家鄉的農漁產業,欣賞並傳承臺中海線的飲食文化。在享用美味餐點的同時,學習營養均衡的飲食觀念。實踐地產地消的消費模式,減少食物浪費與碳足跡,達到「勝」食不剩食的永續生活。


讓營養午餐受重視,需要大家一同努力

朱倖槿營養師表示,深深認同臺灣學校午餐大賽的宗旨,這不僅是提供舞臺讓廚房人員展現實力,更是讓他們的默默付出有機會被看見。許多營養師、廚師不斷努力,希望在營養規範與美味之間取得平衡。

要讓營養午餐達到高品質,除了穩定的人力,學校廚房的工作環境與薪資結構也有待提升,才能吸引更多有熱誠的夥伴加入。如果僅抱持著「食物有熟就好」的心態,不足以面對與時俱進的學校午餐。我們需要不斷創新與改變,並且當這些付出能夠被肯定,就能帶來持續進步的動力。

端上桌的餐點看似簡單,實際上經過了層層考量——從食材的挑選、烹調手法到營養搭配,每個細節都影響著孩子的健康。即使這些努力不易被察覺,我們仍期望學校、家長與師生能更加關注營養午餐的重要性,共同營造更健康、美味、安全的用餐體驗。

期許有一天,別人聽到清水國小,除了美麗的古蹟建築,還會馬上聯想到美味的學校午餐,這樣我們可以很驕傲的大聲說:「我們是清水國小午餐團隊!!」

從新娘秘書到學校主廚——突破舒適圈的挑戰與成長

康碧伶廚師已在清水國小服務四年半,原本從事新娘秘書的她,轉換跑道來到學校廚房,目前也是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之一。當初選擇進入學校,除了因為時間安排較容易配合,自己的孩子也在此就讀,能親手為孩子烹調午餐令人更加放心。

剛開始面對廚房工作的陌生與繁重的體力勞動,曾一度懷疑自己能否勝任。所幸,在營養師、午餐秘書與同事們的鼓勵下,漸漸適應這個工作環境並逐步累積經驗。從副廚到主廚,每一步都是挑戰,壓力甚至讓她失眠。但仍舊選擇堅持下去,克服壓力。

碧伶笑著說,當初受邀參加比賽時,內心不禁納悶:「為什麼是我?」原來,倖槿想要與性格開朗外向的廚師一起挑戰大賽。看著倖槿全心投入、充滿熱情,最終決定鼓起勇氣跳脫舒適圈。倖槿笑說:「Open your mind!我要的就是能一起從容面對大場面、享受比賽的夥伴。」

傳承與惜食並行的菜單設計

「清水肉羹湯」的特別之處在於以蘿蔔絲熬煮,清甜不油膩,並且湯頭不做勾芡;而肉羹則是指將醃漬過的肉絲裹太白粉,呈現自然原味。整體設計上口味較清爽,能適度中和主菜的鹹香,讓味道更加平衡。

菜單中融入惜食與永續的思維。以烏魚為例,過去曾是臺灣重要的經濟漁產,但因過度捕撈與氣候變遷,近年來的捕撈量已明顯減少。這樣的變化,提醒著我們食物資源的有限與珍貴。

透過這次的菜單設計,希望帶領孩子認識飲食與環境關係——從選擇在地食材、減少碳足跡,到理解農漁民的辛勞,學會尊重食物的來源。珍惜每一份滋味,並用實際行動為守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從觀察廚餘到菜單設計——落實惜食的日常

在清水國小,惜食的行動其實早已融入日常。碧伶廚師會從女兒的反應觀察餐點接受度,最直接也最真實。「但後來她看到我失望的表情,就會直接說很好吃!」碧伶笑著補充。

倖槿營養師則每天觀察廚餘狀況,作為調整口味與食材搭配的參考。也會參考其他營養師的作法,將國語、社會、健康等課程內容融入菜單設計,孩子看到熟悉的學習內容出現在餐盤上,自然會更願意嘗試不同料理。

至於每日的米飯供應量則持續調整中,因為不同菜色確實會影響主食的剩餘量。

對每天在學校吃午餐的學生說的一句話

碧伶:「這是我用生命煮的午餐,希望你們都能吃光光,不然我會哭喔!」

倖槿:「每一道菜都是我們絞盡腦汁設計的。食材得來不易,不論農夫、廚師,大家都很辛苦,因此把餐點吃完,就是最好的惜食與愛地球的表現。」

清水國小的日式宿舍群,令人想像不到這居然是學校中的美景


競賽組—臺中市清水國民小學

選手|朱倖槿(營養師).康碧伶(廚師)

作品|海陸地芋飯、黃金信魚、玉米粒綴蚵白菜、清水肉羹湯、茂谷柑、鮮奶

對象|國小四至六年級

永續發展目標|SDG4–優質教育.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14–水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