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嘉琳(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
在第八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當天下午,品評完12組來自各地的參賽作品、回到審室中、門窗緊閉的那一刻,室內頓時響起激烈而誠摯的討論聲。
哪一道菜、那一組的作品比較美味當然是重點,可是我看到的更是專業評審們彼此對話、釐清:這份料理背後,有沒有真正傳遞出學校午餐的核心意義?製作過程中清潔衛生安全SOP是否遵循?地方農漁產品產業的價值是否適當突顯出來?兩位參賽者的團隊合作表現如何?
學校午餐是教育的延伸,但它從來都不只是將食物放進碗裡這麼簡單。
例如,用稍微學術一點點的語言來說,營養午餐菜單的設計和執行,是一場多重行動者(agent)的協作過程。
營養師不是孤立地工作,他們必須理解孩子的偏好與成長需求,得回應學校行政的運作節奏,也要與地方農產供應端協調。而孩子也不只是接收者,好的午餐設計會讓學生從吃飯中發現自己與土地、與社群的關係。
這種複雜、重疊、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讓我想起最近讀的一本書:安娜·羅文豪普特·秦( Anna Lowenhaupt Tsing)在《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裡提到的一個場景。
她拜訪日本森林復育者加藤先生,驚訝地聽到他分享一種看似違反直覺的做法:為了讓無法人工養殖的松茸能在松林中生長,必須刻意「破壞」森林:移除闊葉林、清除表土、讓土壤裸露、甚至刻意製作坡地侵蝕的狀態……這種擾動讓松樹與松茸有了生長的機會。在書中提到這些干擾不是出於絕對控制,而是復育里山森林的科學使命:人類不是唯一的設計者,而是眾多參與行動者之一,謙卑的希望這些干擾的無心插柳,創造更多得以共生的環境。
學校午餐不也是這樣的「共生森林」嗎?
這些年來,我們看見某些學校透過讓學生種菜、訪談農夫、舉辦最愛菜單投票、創造出具有多樣性的午餐設計現場;也看見有些營養師在有限的預算與時間中,巧妙地轉化食材、呈現異國滋味、重現家鄉風土、讓午餐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無一不是經過「擾動」之後才能發生的事。
另外還有許多外在影響,包括制度限制、時間壓力、來自家長與行政的質疑、甚至國際政治經濟因素造成物價波動……但正是這些內外的變動,讓創造真正開始,臺灣學校午餐大賽似乎也成為參與擾動的一環。
大享食育協會持續舉辦臺灣學校午餐大賽的目的,不是選出一道「最好吃」的菜,而是讓整體午餐制度變得更好、更合理、更有生命力。我們想創造一個能讓「松茸長出來」的土壤環境——不是靠標準化去壓出完美菜單,而是靠更多元的參與與信任,讓各種教育可能性自然生長。
如同松茸至今仍不能被栽培出來,但可以在某些混沌中生長。孩子的味蕾很難用標準教育養成,但可以在有溫度、有自由度的午餐中慢慢打開來。
如果說這場比賽的成果有什麼可言,那大概是:我們願意陪著每一組參與者,一起在各種限制之中,設計出自己獨特的森林——讓學生、營養師、農夫、地方社群,以及我們這個社會,都成為這座森林的共作者。
一場真正好的學校午餐,可能會讓孩子和參與其間的專業人士嚐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舉行了八屆的臺灣學校午餐大賽慢慢的長出了如是的理想。
評分制度的背後:這是一場扣分的比賽
結論先說:這是一場扣分的比賽。
許多初次參賽的隊伍都會問:「評分標準是什麼?怎麼拿高分?」但其實,比起追求高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更像是一場「扣分的比賽」——大家都是從滿分100出發,接下來的關鍵在於:誰的錯誤比較少?誰的設計更穩定?誰的理念與執行落差最小?
從大享秘書處的角色來說,整場賽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一、初審階段:協助與鼓勵為主的資格審查
所有報名資料由大享食育協會秘書處進行第一階段審查,這一階段不是評比優劣,而是從協助與鼓勵出發,確保資料齊全、內容邏輯合理。常見的狀況如:數字錯植、參賽資格未符、餐點與學校午餐基準差異過大等。對於邊緣案例,我們會回覆建議,給予修改與補件的機會。真正無法修正者,才會剔除。
二、書審階段:匿名審查、選出12強
通過初審的資料,會經過匿名處理(隱去姓名、單位等資訊),交由三位外部書面評審進行審查,最後選出12組入圍決賽。入圍名單中有高分也有低分,但只要進入決賽,書審分數即不再列入最後評分,所有隊伍重新在同一起跑線上接受現場考驗。
三、決賽階段:失誤即扣分的實作與教學展示
在我看來,決賽不在於誰表現得最華麗,而在於誰能穩定完成整體規劃、誰能不出錯、不延誤、不違規。就像是一場與時間、流程與觀眾的綜合比試,從五分鐘教學到90分鐘料理實作,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計分項目,也都有可能發生「不小心」:清潔未完成、調味過鹹、教學失焦、內容錯誤、配膳順序混亂……這些都會造成扣分。
比賽規則中的核心設定:一飯一湯三菜
從第七屆比賽開始,主辦方明確規定現場料理實作的基本內容為:一飯、一湯、三菜。水果與飲品則可視隊伍理念自由安排。
我們特別強調不鼓勵「多做一道菜」來博取眼球或展示技巧。學校午餐是一項每天都要供應的日常任務,比賽要回歸本質,以營養均衡和穩定供應為最高原則,更不應該增加已經很辛苦的現場人員工作負擔。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簡單中的均衡、而非多樣中的華麗負擔。
順帶一題,本屆比賽讓我們驚訝的一個現象,是多組參賽隊伍在90分鐘的料理實作時間內未能準時完成,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隊伍使用了「黃金十分鐘」的延長時間,甚至在延長結束後,仍有隊伍尚未完成收尾與清潔。
緊湊和時間有限的賽制反映出學校午餐現場工作的本質——這是一個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的場域。一頓營養午餐,並不只是做出來而已,更需要精準規劃、團隊分工、節奏掌握,才能在短短兩三個小時內,完成數百份甚至成千上萬份營養均衡、符合規範的餐點,並準時於中午十二時上桌。
總而言之,這樣的制度設計,不是要「抓錯」,而是希望營養師與廚師能在現實條件下展現出最穩定的專業表現。
畢竟,這是一場來自日常、也回應日常的比賽。
評審室的風景:專業的對話與壓力並存
臺灣學校午餐大賽邀請來的評審們都很專業,這份「專業」其實來自許多種領域的對話、拉扯與相互提醒。
經過八屆大賽的累積,我們的評審陣容愈來愈多元:有營養學教授、團膳與學校午餐的規劃者、地方食材與飲食文化的研究者,也有資深大廚、料理達人型的教師,還有從日韓邀請而來的國際評審,甚至包括我們最核心的用餐者——中小學生的代表。這些不同背景的評審齊聚一堂,使這場討論成為一場迷你但高度密集的「跨界審議」。
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重視的角度也不同。除了基本的食安是絕對原則外,有關注營養均衡,有側重學生視角,也有從文化脈絡與地域連結來討論整體設計。而這場評審討論,也一樣在時間壓力下進行,決賽下半場選手在場上拚的是90分鐘完成三菜一湯,我們在評審室裡,則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成績彙整、綜合討論、評分表定案、評語撰寫——並在頒獎典禮開始前全部交齊。
活生生一場與時間的比賽,一場屬於評審的實作現場。
90分鐘料理實作:時間的壓力與默契的考驗
許多參賽者都低估了這90分鐘的壓力。要在一個陌生的廚房完成六人份餐點,包含三菜一湯一飯,並且同步完成配膳、清潔與場地整理,挑戰極高。這段時間考驗的不只是烹飪技巧,更是任務分配、步驟排序、突發狀況的處理能力。
我們觀察到,許多隊伍雖然有反覆練習過,但一旦面對場地設備的差異、鍋具材質的不熟悉、瓦斯爐火力強弱不同,或是電鍋無法同步起蒸等問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甚至影響全盤節奏。如何在練習中就預想不同狀況、建立雙人間的共識,是成功的關鍵。
調味的平衡:減鈉與「向食材借味」的技藝
隨著學校午餐政策逐漸推進減鹽、減油,參賽者必須面對一道難題:味道能不能好吃,又不過鹹?比賽現場會先測量鹽的使用量,並列入評分指標,因此「如何聰明地用鹽」成了重要課題。
在學校午餐烹飪技巧與調味拿捏上,「向食材借味」的做法格外重要。意思是在減少鹽用量的同時,能否善用天然甘甜(如洋蔥、地瓜、紅蘿蔔)、酸味(如醋、柑橘、番茄)、鹹香(如魚乾、香菇、醃漬物、豆製品)等原味,來構築風味層次。對午餐專業人員來說,這份用心和技術層面的精進,就是讓學生逐步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的實踐方式,不得不正面迎戰!
雙人協作與現場干擾:穩定,是現場最大的專業
比賽由兩位參賽者組隊,所以雙人之間如何分工、互補,往往決定了是否能夠穩定完成任務。有些隊伍善用廚師的快手負責煎炒高溫、有節奏的工作,營養師則專注於細緻處理、配膳與作紀錄抓進度;也有些則將工作輪流分配,減少單點失誤的風險。
但比賽的現場並不如平日工作——攝影機在拍、評審會走近觀察、工作人員和其他選手走動等等,都會影響隊伍節奏。每個人經驗、專注力並不相同,例如有參賽者分享:「主持人喊START開始後,我根本沒有注意其他人的動靜,90分鐘時間一下就過去了。」也有人說因為料理時身邊背後總是有人走來走去,非常受到干擾,不由得心浮氣躁起來。
料理實作90分鐘的壓力非常可怕!
這是我以平日也會進廚房料理的非專業旁觀者角度,觀察了八屆比賽最深的感慨。
正常情況下,兩個每天在廚房裡工作的夥伴,要一起洗洗切切、煮煮炒炒、端出六人份幾道料理,有什麼難的?但事實是——比賽的現場與日常廚房截然不同。
要在一個陌生的空間完成三菜一湯一飯六人份的午餐,並且同步配膳、清潔與場地整理,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挑戰極高。這段時間考驗的不只是烹飪技巧,更是任務分配的效率、步驟排序的精準、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還有彼此支援的teamwork。
這麼說好了,廚藝以外,兩人一組專業團隊的抗壓性和即戰力是關鍵,但是我個人也希望夥伴們還要輕鬆、幽默和寬容以對,畢竟大賽是一時的,比賽過後的周一大家還要回到同一個工作環境緊密共事相處啊。
五分鐘食育教學:不是縮小的課堂,而是一場濃縮的轉化練習
在臺灣學校午餐大賽中,「五分鐘食育教學」是每組參賽隊伍的第一個登場關卡。雖然時間短暫,卻是觀察一位營養師能否成為「飲食教育者」的重要時刻。
我們必須誠實地說,在臺灣目前的學校制度中,「營養師」尚未被視為正式教職,與日本、韓國擁有「營養教諭」制度的作法仍有落差。多數營養師未經正規教育學訓練,也少有站上講台的正式機會。但營養教育、食農教育、飲食文化的傳遞,無一不仰賴教學/指導。這段五分鐘的展示,不只是八屆以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賽事規定,我們十分希望能當成一種示範性的呼籲——營養師也能、更應該成為校園裡的教育者。
八屆以來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演示,例如一位高雄的營養師,在教學中帶出教具箱,展示美濃特產水蓮的生長環境,介紹看不見的種植池中水蓮如何栽種、可以長到多「高」等等資訊;接著話鋒一轉,用同一個教具箱裡的設計說明其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維持消化系統健康,引發全場爆笑。這樣的教學不只具體,也連結了午餐菜色,讓食材知識與身體感知產生聯繫,幽默中帶有強烈的印象記憶點。
我們也看到許多組別充分運用雙人搭配的優勢,有的善用廚師夥伴傑出演出能力與語言表達力,有的則靈活安排夥伴用平穩口吻、質樸親切的風格說話——像是自己的阿嬤阿公叔伯阿姨般殷殷叮嚀,這類用「日常本來就這樣相處」的熟悉感來拉近距離,也是善用教學資源的高招。
不是一堂50分鐘的課,而是一個有效的訊息傳達現場
你有五分鐘,但你也只有五分鐘。
每次在賽前說明會時我都會強調,五分鐘的教學展示並非一堂50分鐘的課,絕對別包山包海的企圖傳授畢生功力,而是需要考慮真正有效的傳達內容,設定一至二個核心主題就好,以自己和伙伴最擅長的方式及工具講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寧可少不要多,寧可重複不要龐雜,讓學生可以在這一小段時間中真正學到和記得一點東西。
準備食育教學時請思考:我的教學對象是誰?我和他們的關係是什麼?我要傳遞的核心訊息是什麼?我的語言、肢體、輔助道具、搭檔分工是否能形成一個整體的故事?開場和收尾需要呼應嗎?如果教學中設計了問答、遊戲、情境演出,那這些是否真的有助於概念的建立?是否有多方查證過資訊來源的正確性?
特別提醒:不論教學風格是活潑或穩重,教學語言要精準,內容必須正確無誤,這是食育教學的基本原則。
請善用衛福部、農業部、教育部地方農業機關或學術資料作為教學參考來源,避免使用未經查證的網路資訊,或「印象中是這樣」的說法。展演示範再精彩,任何一個食農知識、營養成分、烹調原理、飲食文化背景等資訊,只要說錯、誤導,必然會嚴重扣分。。
孩子的回應:我們在場,但也讓孩子說話
第八屆比賽,我們重新安排了兒童評審制度,邀請國小與國中學生各一位委員,當然他們也觀看參與了各組的五分鐘食育教學。
在評審室裡,當所有專家們就教案結構、知識傳遞精準度、互動設計進行討論時,也會轉頭問這兩位學生:
你們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組?為什麼?
有時是一段互動小遊戲讓他們邊笑邊記住了食材的來源;有時是一位外型像自己老師的營養師讓他們特別有認同感;也有時是被迫聽完的最討厭料理的故事……而成了他們最有記憶的作品。
這些回饋,雖然只是兩位孩子的一句話,剛好再度提醒:我們設計食育教學目的是為了讓誰明白?誰參與?誰記得?食育對象是孩子,孩子是否聽得懂、記得住、感覺到,不會只靠大人代言。五分鐘的教學,如果能在孩子的腦海裡留下某種畫面、某個味道或一種親近感,那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實戰提醒:從默契到細節的專業累積
1. 雙人合作的默契關鍵在分工。
誰負責備料、誰掌控火候,如何互補而不互擾,需要事前反覆演練與調整,穩定完賽的核心基礎來自於每組選手的默契與步調協調。
2. 現場動態多元,干擾不可小覷。
拍攝、走動、評審觀察等都可能讓操作節奏失衡。比賽如實是「非理想狀態」的殘酷戰場,越能保持穩定,越能展現專業。如果擔心自己和隊友忘記,在料理實作時帶上工作步驟的紀錄表,隨時確認彼此步驟是否按照時間和程序完成,是個好主意。有隊伍採用 A4 列印護貝的防油防水做法,很實用可以參考。
3. 鹽放少卻依舊好吃?
減鈉趨勢下,如何向食材借味、調味層次更深,是設計菜單時的重要思考。鹽少味道卻不淡——比的是風味組合力,到底怎麼作到「鹽放少了,還是想一口接一口吃下去?」關鍵正在於整體的風味組合,善用辛香料、天然蔬果甘甜、酸味、旨味與鹹香食材來建立層次。「少鹽不寡味、向食材借味」的風味理解能力和運用深度,可不就是日常午餐供應專業中的核心修練嗎?
4. 熱菜變冷後嘗起來還一樣嗎?
從裝盤到評審入口,大約有40分鐘到一小時的時間差。試吃練習時須考慮「冷掉之後」的風味表現。這是日常供餐也會遇到的真實問題。容我再強調一次這個隱形必考題:冷熱落差下,食材的質地與風味表現是否仍然美味。
5. 週六場勘是關鍵,設備確認不可省。
在週六料理教室場地勘查時請務必確認設備和自備的食材是否完整,現場工作人員都是可以協助的夥伴,請隨時與他們討論。從週六到在週日正式比賽開始前還有一點時間可以做食材或是器具上的補救,如果到週日比賽時才發現問題,也應該立刻跟現場工作人員溝通,絕對不要自己尋求外界支援,以免程序上違規,在維護比賽公平性的前提下,分數上必然受重傷。
回到一開始用里山森林裡松樹松茸的比喻,學校營養午餐的多樣性與生長力非百分百來自精密規劃,也有好大一部份源於專業人士和其他行動者在外在條件限制中彼此調節、共同參與,形成「無心插柳」的地景。
我很有幸能在八屆比賽中親自體驗,不禁這麼想:大享食育協會主辦的學校午餐大賽,是不是學校營養午餐那片森林裡的一次「有意識的干擾」。
透過有限的時間與空間,讓營養師、廚師、專案經理人、午餐秘書們在挑戰中展現出日常裡不易被看見的專業技藝,共同開創了滋養下一代學童的更多可能。
文|黃嘉琳(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
在第八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當天下午,品評完12組來自各地的參賽作品、回到審室中、門窗緊閉的那一刻,室內頓時響起激烈而誠摯的討論聲。
哪一道菜、那一組的作品比較美味當然是重點,可是我看到的更是專業評審們彼此對話、釐清:這份料理背後,有沒有真正傳遞出學校午餐的核心意義?製作過程中清潔衛生安全SOP是否遵循?地方農漁產品產業的價值是否適當突顯出來?兩位參賽者的團隊合作表現如何?
學校午餐是教育的延伸,但它從來都不只是將食物放進碗裡這麼簡單。
營養師不是孤立地工作,他們必須理解孩子的偏好與成長需求,得回應學校行政的運作節奏,也要與地方農產供應端協調。而孩子也不只是接收者,好的午餐設計會讓學生從吃飯中發現自己與土地、與社群的關係。
這種複雜、重疊、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讓我想起最近讀的一本書:安娜·羅文豪普特·秦( Anna Lowenhaupt Tsing)在《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裡提到的一個場景。
她拜訪日本森林復育者加藤先生,驚訝地聽到他分享一種看似違反直覺的做法:為了讓無法人工養殖的松茸能在松林中生長,必須刻意「破壞」森林:移除闊葉林、清除表土、讓土壤裸露、甚至刻意製作坡地侵蝕的狀態……這種擾動讓松樹與松茸有了生長的機會。在書中提到這些干擾不是出於絕對控制,而是復育里山森林的科學使命:人類不是唯一的設計者,而是眾多參與行動者之一,謙卑的希望這些干擾的無心插柳,創造更多得以共生的環境。
學校午餐不也是這樣的「共生森林」嗎?
這些年來,我們看見某些學校透過讓學生種菜、訪談農夫、舉辦最愛菜單投票、創造出具有多樣性的午餐設計現場;也看見有些營養師在有限的預算與時間中,巧妙地轉化食材、呈現異國滋味、重現家鄉風土、讓午餐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無一不是經過「擾動」之後才能發生的事。
另外還有許多外在影響,包括制度限制、時間壓力、來自家長與行政的質疑、甚至國際政治經濟因素造成物價波動……但正是這些內外的變動,讓創造真正開始,臺灣學校午餐大賽似乎也成為參與擾動的一環。
大享食育協會持續舉辦臺灣學校午餐大賽的目的,不是選出一道「最好吃」的菜,而是讓整體午餐制度變得更好、更合理、更有生命力。我們想創造一個能讓「松茸長出來」的土壤環境——不是靠標準化去壓出完美菜單,而是靠更多元的參與與信任,讓各種教育可能性自然生長。
如同松茸至今仍不能被栽培出來,但可以在某些混沌中生長。孩子的味蕾很難用標準教育養成,但可以在有溫度、有自由度的午餐中慢慢打開來。
如果說這場比賽的成果有什麼可言,那大概是:我們願意陪著每一組參與者,一起在各種限制之中,設計出自己獨特的森林——讓學生、營養師、農夫、地方社群,以及我們這個社會,都成為這座森林的共作者。
評分制度的背後:這是一場扣分的比賽
結論先說:這是一場扣分的比賽。
許多初次參賽的隊伍都會問:「評分標準是什麼?怎麼拿高分?」但其實,比起追求高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更像是一場「扣分的比賽」——大家都是從滿分100出發,接下來的關鍵在於:誰的錯誤比較少?誰的設計更穩定?誰的理念與執行落差最小?
從大享秘書處的角色來說,整場賽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一、初審階段:協助與鼓勵為主的資格審查
二、書審階段:匿名審查、選出12強
三、決賽階段:失誤即扣分的實作與教學展示
比賽規則中的核心設定:一飯一湯三菜
從第七屆比賽開始,主辦方明確規定現場料理實作的基本內容為:一飯、一湯、三菜。水果與飲品則可視隊伍理念自由安排。
我們特別強調不鼓勵「多做一道菜」來博取眼球或展示技巧。學校午餐是一項每天都要供應的日常任務,比賽要回歸本質,以營養均衡和穩定供應為最高原則,更不應該增加已經很辛苦的現場人員工作負擔。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簡單中的均衡、而非多樣中的華麗負擔。
順帶一題,本屆比賽讓我們驚訝的一個現象,是多組參賽隊伍在90分鐘的料理實作時間內未能準時完成,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隊伍使用了「黃金十分鐘」的延長時間,甚至在延長結束後,仍有隊伍尚未完成收尾與清潔。
緊湊和時間有限的賽制反映出學校午餐現場工作的本質——這是一個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的場域。一頓營養午餐,並不只是做出來而已,更需要精準規劃、團隊分工、節奏掌握,才能在短短兩三個小時內,完成數百份甚至成千上萬份營養均衡、符合規範的餐點,並準時於中午十二時上桌。
總而言之,這樣的制度設計,不是要「抓錯」,而是希望營養師與廚師能在現實條件下展現出最穩定的專業表現。
評審室的風景:專業的對話與壓力並存
臺灣學校午餐大賽邀請來的評審們都很專業,這份「專業」其實來自許多種領域的對話、拉扯與相互提醒。
經過八屆大賽的累積,我們的評審陣容愈來愈多元:有營養學教授、團膳與學校午餐的規劃者、地方食材與飲食文化的研究者,也有資深大廚、料理達人型的教師,還有從日韓邀請而來的國際評審,甚至包括我們最核心的用餐者——中小學生的代表。這些不同背景的評審齊聚一堂,使這場討論成為一場迷你但高度密集的「跨界審議」。
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重視的角度也不同。除了基本的食安是絕對原則外,有關注營養均衡,有側重學生視角,也有從文化脈絡與地域連結來討論整體設計。而這場評審討論,也一樣在時間壓力下進行,決賽下半場選手在場上拚的是90分鐘完成三菜一湯,我們在評審室裡,則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成績彙整、綜合討論、評分表定案、評語撰寫——並在頒獎典禮開始前全部交齊。
90分鐘料理實作:時間的壓力與默契的考驗
許多參賽者都低估了這90分鐘的壓力。要在一個陌生的廚房完成六人份餐點,包含三菜一湯一飯,並且同步完成配膳、清潔與場地整理,挑戰極高。這段時間考驗的不只是烹飪技巧,更是任務分配、步驟排序、突發狀況的處理能力。
我們觀察到,許多隊伍雖然有反覆練習過,但一旦面對場地設備的差異、鍋具材質的不熟悉、瓦斯爐火力強弱不同,或是電鍋無法同步起蒸等問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甚至影響全盤節奏。如何在練習中就預想不同狀況、建立雙人間的共識,是成功的關鍵。
調味的平衡:減鈉與「向食材借味」的技藝
隨著學校午餐政策逐漸推進減鹽、減油,參賽者必須面對一道難題:味道能不能好吃,又不過鹹?比賽現場會先測量鹽的使用量,並列入評分指標,因此「如何聰明地用鹽」成了重要課題。
在學校午餐烹飪技巧與調味拿捏上,「向食材借味」的做法格外重要。意思是在減少鹽用量的同時,能否善用天然甘甜(如洋蔥、地瓜、紅蘿蔔)、酸味(如醋、柑橘、番茄)、鹹香(如魚乾、香菇、醃漬物、豆製品)等原味,來構築風味層次。對午餐專業人員來說,這份用心和技術層面的精進,就是讓學生逐步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的實踐方式,不得不正面迎戰!
雙人協作與現場干擾:穩定,是現場最大的專業
比賽由兩位參賽者組隊,所以雙人之間如何分工、互補,往往決定了是否能夠穩定完成任務。有些隊伍善用廚師的快手負責煎炒高溫、有節奏的工作,營養師則專注於細緻處理、配膳與作紀錄抓進度;也有些則將工作輪流分配,減少單點失誤的風險。
但比賽的現場並不如平日工作——攝影機在拍、評審會走近觀察、工作人員和其他選手走動等等,都會影響隊伍節奏。每個人經驗、專注力並不相同,例如有參賽者分享:「主持人喊START開始後,我根本沒有注意其他人的動靜,90分鐘時間一下就過去了。」也有人說因為料理時身邊背後總是有人走來走去,非常受到干擾,不由得心浮氣躁起來。
這是我以平日也會進廚房料理的非專業旁觀者角度,觀察了八屆比賽最深的感慨。
正常情況下,兩個每天在廚房裡工作的夥伴,要一起洗洗切切、煮煮炒炒、端出六人份幾道料理,有什麼難的?但事實是——比賽的現場與日常廚房截然不同。
要在一個陌生的空間完成三菜一湯一飯六人份的午餐,並且同步配膳、清潔與場地整理,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挑戰極高。這段時間考驗的不只是烹飪技巧,更是任務分配的效率、步驟排序的精準、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還有彼此支援的teamwork。
這麼說好了,廚藝以外,兩人一組專業團隊的抗壓性和即戰力是關鍵,但是我個人也希望夥伴們還要輕鬆、幽默和寬容以對,畢竟大賽是一時的,比賽過後的周一大家還要回到同一個工作環境緊密共事相處啊。
五分鐘食育教學:不是縮小的課堂,而是一場濃縮的轉化練習
在臺灣學校午餐大賽中,「五分鐘食育教學」是每組參賽隊伍的第一個登場關卡。雖然時間短暫,卻是觀察一位營養師能否成為「飲食教育者」的重要時刻。
我們必須誠實地說,在臺灣目前的學校制度中,「營養師」尚未被視為正式教職,與日本、韓國擁有「營養教諭」制度的作法仍有落差。多數營養師未經正規教育學訓練,也少有站上講台的正式機會。但營養教育、食農教育、飲食文化的傳遞,無一不仰賴教學/指導。這段五分鐘的展示,不只是八屆以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賽事規定,我們十分希望能當成一種示範性的呼籲——營養師也能、更應該成為校園裡的教育者。
八屆以來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演示,例如一位高雄的營養師,在教學中帶出教具箱,展示美濃特產水蓮的生長環境,介紹看不見的種植池中水蓮如何栽種、可以長到多「高」等等資訊;接著話鋒一轉,用同一個教具箱裡的設計說明其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維持消化系統健康,引發全場爆笑。這樣的教學不只具體,也連結了午餐菜色,讓食材知識與身體感知產生聯繫,幽默中帶有強烈的印象記憶點。
我們也看到許多組別充分運用雙人搭配的優勢,有的善用廚師夥伴傑出演出能力與語言表達力,有的則靈活安排夥伴用平穩口吻、質樸親切的風格說話——像是自己的阿嬤阿公叔伯阿姨般殷殷叮嚀,這類用「日常本來就這樣相處」的熟悉感來拉近距離,也是善用教學資源的高招。
不是一堂50分鐘的課,而是一個有效的訊息傳達現場
每次在賽前說明會時我都會強調,五分鐘的教學展示並非一堂50分鐘的課,絕對別包山包海的企圖傳授畢生功力,而是需要考慮真正有效的傳達內容,設定一至二個核心主題就好,以自己和伙伴最擅長的方式及工具講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寧可少不要多,寧可重複不要龐雜,讓學生可以在這一小段時間中真正學到和記得一點東西。
準備食育教學時請思考:我的教學對象是誰?我和他們的關係是什麼?我要傳遞的核心訊息是什麼?我的語言、肢體、輔助道具、搭檔分工是否能形成一個整體的故事?開場和收尾需要呼應嗎?如果教學中設計了問答、遊戲、情境演出,那這些是否真的有助於概念的建立?是否有多方查證過資訊來源的正確性?
請善用衛福部、農業部、教育部地方農業機關或學術資料作為教學參考來源,避免使用未經查證的網路資訊,或「印象中是這樣」的說法。展演示範再精彩,任何一個食農知識、營養成分、烹調原理、飲食文化背景等資訊,只要說錯、誤導,必然會嚴重扣分。。
孩子的回應:我們在場,但也讓孩子說話
第八屆比賽,我們重新安排了兒童評審制度,邀請國小與國中學生各一位委員,當然他們也觀看參與了各組的五分鐘食育教學。
在評審室裡,當所有專家們就教案結構、知識傳遞精準度、互動設計進行討論時,也會轉頭問這兩位學生:
有時是一段互動小遊戲讓他們邊笑邊記住了食材的來源;有時是一位外型像自己老師的營養師讓他們特別有認同感;也有時是被迫聽完的最討厭料理的故事……而成了他們最有記憶的作品。
這些回饋,雖然只是兩位孩子的一句話,剛好再度提醒:我們設計食育教學目的是為了讓誰明白?誰參與?誰記得?食育對象是孩子,孩子是否聽得懂、記得住、感覺到,不會只靠大人代言。五分鐘的教學,如果能在孩子的腦海裡留下某種畫面、某個味道或一種親近感,那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實戰提醒:從默契到細節的專業累積
1. 雙人合作的默契關鍵在分工。
2. 現場動態多元,干擾不可小覷。
3. 鹽放少卻依舊好吃?
4. 熱菜變冷後嘗起來還一樣嗎?
5. 週六場勘是關鍵,設備確認不可省。
回到一開始用里山森林裡松樹松茸的比喻,學校營養午餐的多樣性與生長力非百分百來自精密規劃,也有好大一部份源於專業人士和其他行動者在外在條件限制中彼此調節、共同參與,形成「無心插柳」的地景。
我很有幸能在八屆比賽中親自體驗,不禁這麼想:大享食育協會主辦的學校午餐大賽,是不是學校營養午餐那片森林裡的一次「有意識的干擾」。
透過有限的時間與空間,讓營養師、廚師、專案經理人、午餐秘書們在挑戰中展現出日常裡不易被看見的專業技藝,共同開創了滋養下一代學童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