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清爽的佛陀碗,這次你想放什麼食材?

文、圖│喬喬(特約撰稿)

前陣子工作忙碌,加班到昏天暗地時,決定用餐時間不要再吃快速的水煮餐便當,要到餐廳坐著吃些好料,好得到休息和滋養。於是找了一間蔬食餐廳,菜單上有披薩、燉飯、義大利麵以及佛陀碗。

初遇佛陀碗

佛陀碗到底是什麼,帶著好奇心點了這份餐。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佛陀碗:米飯、植物性蛋白質、五顏六色的蔬菜和水果,配上店家自製的淋醬,畫面繽紛宜人。把滿坑滿谷的工作待辦事項按下暫停鍵(手機直接切成飛航模式),讓思緒和身體都放鬆而專注地享用。

蔬菜、天貝、藜麥、毛豆和米飯,平常分開吃的東西同時裝在碗裡,雖然跟一般外食比起來滋味仍是清淡的,但每一湯匙都用不同食材相互搭配,在嘴裡碰撞出嶄新的口感和滋味,覺得非常驚喜。

回到家裡張羅三餐,心心念念著佛陀碗的滋味。上網查查大家都怎麼做佛陀碗的呢?

根據《Buddha’s Diet(佛陀飲食)》這本書的說法,Buddha Bowl的命名可能來自一個非常字面的起源:佛陀每天無論步行到何處,都會帶著缽化緣。人們把食物放在缽裡供養,最後佛陀會吃完缽中的食物。這便是最起初的佛陀碗「來自人民、方便取得,且願意提供與分享的一大碗食物。」演變至今,佛陀碗主要目標是盡可能多吃各種顏色和營養豐富的食物。

看了各式各樣佛陀碗的照片,碗或者中小型的沙拉木盆,就是一個空白的揮灑空間,可以隨性依照自己的飲食原則與喜好,運用當令當季的食材,呈現料理人的想法和創造。

「佛系」飲食觀念

在《金剛經》裡面,最一開始的畫面,就是佛陀到舍衛城裡化緣食物。「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吃過飯,收拾衣缽,把腳洗淨,潔淨身口意之後,開始當天的講法。佛陀的食物來自於人民供養,不知道這一餐到底會得到什麼食物,無論什麼樣的食物都不會偏食也不會拒絕,每一份食物,都是大自然和生產者的付出。

在社群網站、網路廣告、電視與平面媒體裡,各種美食料理透過不同管道日日不斷放送,誘惑每個人的眼睛和心。講究的廚師透過繁複程序與前置作業來呈現,同時也有各種食品添加物刺激著我們的味覺。在這些飲食經驗堆疊之下,人們的味覺追求料理的豐富華美,再去吃粗茶淡飯,可能覺得索然無味。

佛陀碗就像是佛陀手上的缽。雖然我仍是有所選擇、有所偏好,但想用簡單烹調的原型食物來靠近佛;我在佛陀碗裡,裝進最接近原味的食材,降低對食物的執著和追求。

食材任意搭配,這次我用的是⋯⋯

  • 台南16號糙米飯(台版越光米):購自農夫市集,產區在台南後壁。以前我不喜歡吃糙米飯,覺得要事先泡米麻煩,而且口感偏硬。後來開始健身,同時更注意自己的飲食和作息,嘗試吃糙米代替白米飯,發現糙米飯經過泡米和水量控制,煮到外層米皮破掉但不軟爛,這樣不會太硬又充滿口感。
  • 有機羽衣甘藍:購自農夫市集,田地位於台南郊區。羽衣甘藍的營養能夠抗發炎、抗氧化和幫助身體代謝,被稱為「超級蔬菜」,過去幾乎要在高級超市才能買到,而且大多是國外進口。現在台灣開始有農民投入生產,但我未曾在傳統市場看到過,也許可以到鄰近的農夫市集碰碰運氣。
  • 毛豆仁:毛豆被稱為植物肉,因為富含植物性蛋白質,是素食者攝取蛋白質的好夥伴。我喜歡在網路上買一整箱,只用鹽巴調味的熟毛豆莢,退冰即食非常方便,有時半夜嘴饞代替零食吃,沒什麼罪惡感還會覺得很健康呢。
  • 西瓜芭樂:爸爸在台南老家種的,果肉是比紅心芭樂還要淡的粉紅色,清脆清甜;風味不像珍珠或紅心芭樂突出,去籽切成小塊,拿來入菜很合適。
  • 天貝:是印尼傳統的發酵食品,脫皮的黃豆煮熟後,加上酵母菌發酵,成為一塊餅狀的食物,富含蛋白質,切塊或條後可以做各種調味。平常在台灣比較難買,通常要到東南亞商店,但現在一些有機商店可以買到。我通常把天貝切成方形小塊,煎到金黃上色之後撒一點鹽。
  • 再加上溏心水煮蛋、紅藜(混在飯裡或者單獨蒸熟)、堅果、栗子,再淋上橄欖油攝取健康的油脂。這些食材可常備一些在冰箱,很快就可以完成。

逐漸由春轉夏的氣溫,來碗清爽又營養均衡的佛陀碗,身體減少了負擔,心情也就清淨下來。

圖說:利用蔬菜、天貝、藜麥、毛豆和米飯,各種顏色和營養豐富的食物,組成清爽又營養均衡的佛陀碗。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