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韓國—「禁止種植、完整標示、退出校園」的反基改運動

文 / 陳儒瑋

今年五月,韓國爆發基改油菜汙染事件,由於韓國至今尚未核准種植任何基改作物,事件引發各方關注,加上每年進口超過一千萬公噸的基改原料,更凸顯進口風險的管控問題。此外,韓國基改食品新制於二月上路,五月上任的新總統文在寅更將強化基改標示與保障糧食主權等主張列入農業政策中,未來政策發展方向亦頗受關注。

因此,在這次借鏡韓國工作坊,我們特別邀請任職於韓國한살림(Hansalim)合作社的吳世英經理,他同時也是「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常任執行委員長,來分享韓國基改作物與食品現況、民間反基改運動歷程、行動策略與未來展望。

「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成立於2016年11月1日,開宗明義是個以總統大選為標的所結盟之策略性組織,有超過四十個韓國民間農業與消費團體宣誓加入,反對開放基改稻米種植與要求總統候選人對基改作物與食品採取更加嚴格的管制政策。當時,我們以台灣代表身分受邀參與成立大會並分享「校園午餐搞非基」的公民行動歷程。不過,在場或許誰也沒料到,沒多久後朴槿惠前總統的親信門事件,竟會深深影響韓國政壇與此項行動的後續發展。

研擬開放基改水稻引爭議

2015年九月,韓國政府考慮核准白藜蘆醇水稻、抗除草劑草皮、抗旱水稻與抗病毒辣椒等四種基改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引發民眾的關切與不滿。

吳世英表示,由於政府考慮開放種植基改稻米一案,促成「反基因改造食品生命運動連帶」、「國民與農民之路」、「友善環境免費供餐草根國民連帶」與「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所」等全國45個關注基改議題的農民與消費者團體結盟,並進而提出「停止基改作物商業化種植」、「要求基改食品完整標示制度」及「校園午餐不使用基改食品」三大主張。

同時,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發起百萬人連署行動,說明韓國身為進口大量基改原料的國家之一,消費者應該有權利知道食品中的基改成分,政府應該強制要求產品揭露完整資訊;再者,為保障孩童的健康,韓國學校供餐應該比照台灣禁止使用基改食材;最後,不該核准基改水稻的商業化種植許可。

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上路

今年二月,韓國基改食品標示新制正式上路,消費者知情權向前跨出一大步。韓國至今核准進口基改原料有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與苜蓿等六項,因此只要含有這六項基改原料的食品都屬標示規範之內。

針對新制,吳世英解釋,法規中要求食品中只要有含任何基因改造成分就要標示;此外,非基改食品原料之非故意摻雜率維持3%,也就是說以100公克的非基改黃豆舉例,可允許因採收、儲運或其他因素等非有意摻入3公克以下的基改黃豆。

還有,食品中的首要原料,或總原料有超過五成以上屬於非基改成分,則可標示本產品為「非基改」,但在此情況之下,非基改食品原料檢驗結果不得為陽性(零容忍原則);反之,當非基改原料不是首要食品成分或低於50%時,則不得宣稱產品為非基改,即使檢驗結果為陰性。

不過像醬油、沙拉油或糖漿等最終產品已不含基改成份者則不需要標示,不像台灣要求此類產品應予另外加註「本產品為基因改造〇〇加工製成,但已不含基因改造成分」之說明。

對此,吳世英說聯盟已提出法規修正提案,希望不論基改原料是否能檢驗出基改蛋白質都應該強制標示。

其實先前韓國民主黨立法委員Kim Hyun-kwon就曾提案要求,只要製造過程中有使用基改食品原料就須強制標示,不過當時卻引來生產業者不滿,認為會使得基改食品更加汙名化、且增加生產成本。

打造安心務農與人民健康的國家

吳世英說,由於前總統朴槿惠遭彈劾下台,韓國大選提前至今年五月舉行,因此在選前他們積極拜會各黨總統候選人,要求他們簽署大選政策公約。

選舉最後由共同民主黨的文在寅獲勝,他提出農業政策公約,內容強調擴大有機農業、強化基改標示與保障糧食主權等等承諾,宣布將打造一個安心務農全民健康的大韓民國。

不過,今年五月爆發的基改油菜汙染事件,顯示韓國監管機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原定今年6月2日至6日舉辦的一年一度太白市油菜花節,被韓國種子與品種服務局(Korea Seed & Variety Service)驗出園區裡有基改油菜,該活動因而被迫取消。之後,韓國農業、食品與農村事業部(MAFRA)公布調查結果,追溯至2016年一月共有十家公司總共從中國進口79.6公噸的油菜種子,其中有四家公司共32.5公噸混有基改油菜種子,比例高達40.8%。

MAFRA說,這些活性基改油菜種子是孟山都公司研發的GT73品種,特性是能抵抗除草劑嘉磷塞,考慮到韓國尚未進行該品項的環境影響評估,也未批准種植,可能會有破壞生態環境系統之虞。

串聯農友與消費者共同發聲

在簡報中,韓國民間組織舉辦的反基改倡議行動,不論是反農業振興廳開發基改作物全國行動日,還是全球串聯反孟山都遊行(March Against Monsanto),參與的人數似乎都非常踴躍。不過當會後座談有人詢問如何讓民眾積極參與反基改運動時,吳世英經理笑著說,在韓國,基改議題相對來說較為小眾,參與的人與團體其實並不多。

不過他以自己任職的Hansalim合作社為例,說明不論是在推廣非基改產品或是參與反基改運動上,都一直努力地串聯農友與消費者兩端,讓彼此可以攜手為反基改議題發聲。

對此,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所李宰郁所長則補充說道,根據調查結果,韓國消費者普遍對基改食品都相當反感。因此,如何採取策略將消費者的動能凝聚成為改變政策的力量,就顯得相當重要。

回顧台灣近十年的民間反基改運動過程,同樣看得到類似的困境。從2008年無基改農區插牌行動、2011年消費者教育到2014年基改食品退出校園午餐倡議,雖然同時促成基改食品標示新制與校園午餐禁用基改食材等政策,業者推出越來越多非基改產品的選項,而多數消費者在採購時亦會選擇非基改食品,不過迫於國際政治與貿易的壓力,基改食品原料依然步步進逼。

如何凝聚更多公民力量參與實際政治行動,的確是台灣民間運動極需思考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