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儒瑋
2016年7月,我們收到一封從韓國捎來措辭優美的中文電子郵件,是由一位曾在台灣讀書的蘇小姐代表「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所」李宰郁所長詢問,希望了解台灣基改食品標示政策的法規細節以及學校午餐禁用基改食材的實際狀況。
在來來回回的email往返中,我們仔細地嘗試以簡單中文詞彙解釋連台灣人都不見得能看懂的複雜法規,也意外地促成日後台韓民間農業與飲食運動的交流。
同年11月1日,我們一行三人應邀出席「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成立大會,分享台灣非基改校園午餐運動與基改食品標示制度現況。
該聯盟由超過四十個民間農業與消費團體所共同成立,以前所未有的規格進行策略聯盟,主要行動標的為反對開放基改稻米的商業化種植許可,以及希望於隔年11月的總統大選中,要求候選人對基改作物與食品採取更為嚴格的管制政策。
成立大會地點安排於韓國國會,同時在其他會議室裡有針對當時總統朴槿惠的抗議行動,身為台灣人對此政治抗爭也並不意外,只是好奇的拍了照片。
然而,當我們走在金黃的銀杏樹下,欣賞著以晴朗藍天為背景的國會建築時,現場或許誰也沒預料到,往後幾個星期會有超過百萬人上街,抗議總統朴槿惠與其密友崔順實之親信門事件,最終朴槿惠遭彈劾下台,而提早迎來新接任的文在寅總統。
活動一開始,主要黨派國會議員及代表致詞表達支持聯盟成立的立場,之後則由台灣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的演講,揭開這場討論會的序幕。
我們簡單報告了「校園午餐搞非基」的肇始,從2014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圍起點,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號召全國各地關心學童校園食安的志工、家長和組織在地參與,要求候選人簽署「基改食品退出校園承諾書」。
如此去中心化、單一而明確的訴求轉化成公眾行動,正逢台灣食安風暴的危機,同時帶來實質的政策改變。
2015年年底,台灣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明訂學校供應膳食者,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正式開啟台灣校園午餐的時代新頁。
在報告中我們進一步強調基因改造食材退出校園午餐,並非僅為一項單獨的守護孩童健康的官方政策,更是一個納入農糧供應、進口作物農藥殘留、生態保護、健康風險、全球飲食文化及環境公平正義諸多面向思考的在地環境行動,用以面對未來台灣乃至於全球社會遭遇的嚴峻課題。
韓國民間團體也很關注台灣基因改造食品標示新制現況。
我們分享2014年2月立法院修正通過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內容,首度將「基因改造」列入法規; 同年11月,基改黃豆與玉米進口貨號首度分流管理。
2016年起,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全面上路,內容包含只要添加基改食品原料就要強制標示,範圍擴及包裝食品、散裝食品和食品添加物,高層次加工品必須加註說明,以及領有營業登記的供餐場所若提供含基改原料的商品,必須強制標示等規範。
其中,關於高層次加工品必須加註說明這一項法規,引發台下聽眾的高度興趣。一位任職於政府機關的食品衛生業務主管,就舉手發言表示主管單位曾對此進行討論,但執行頗有難度,也受到來自食品業者的反彈。
與會的韓國民間團體報告國內基改作物現況與遭遇的困境。
韓國目前與台灣相同,並未開放種植任何基改作物,基改原料則全數來自國外進口。2015年韓國總計進口約1,024萬噸的基改原料,其中809萬公噸(79%)用作動物飼料,剩下的215萬公噸(21%)則供食品之用。
此外,基改作物因管理疏失而導致汙染在地作物的案例不斷發生。韓國全羅北道綠色聯合組織事務長韓昇宇表示,全國98%基改作物田間種植試驗區就設在全羅北道,此地更曾於田間發現基改玉米與棉花的蹤跡。
至於韓國現行基改食品標示制度,亦受到與會人士的熱烈討論。
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所李宰郁所長表示,韓國法令中「非基改食品原料之非故意摻雜率」訂為3%,比歐盟的0.9%寬鬆許多。
另外,目前僅要求食品中前五大原料若含有基改成分才要標示,而沙拉油或醬油等高層次加工品則不受規範,他感嘆國內民眾的基改食品知情權遠遠比不上台灣。
短短一個下午的交流討論,可以發現不論是韓國還是台灣,都深受國際政治、全球貿易與跨國企業的衝擊,而面臨來自基改作物與食品的強力進逼,不論政府與民間都抵禦得非常辛苦。
文|陳儒瑋
2016年7月,我們收到一封從韓國捎來措辭優美的中文電子郵件,是由一位曾在台灣讀書的蘇小姐代表「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所」李宰郁所長詢問,希望了解台灣基改食品標示政策的法規細節以及學校午餐禁用基改食材的實際狀況。
在來來回回的email往返中,我們仔細地嘗試以簡單中文詞彙解釋連台灣人都不見得能看懂的複雜法規,也意外地促成日後台韓民間農業與飲食運動的交流。
踏上韓國
同年11月1日,我們一行三人應邀出席「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成立大會,分享台灣非基改校園午餐運動與基改食品標示制度現況。
該聯盟由超過四十個民間農業與消費團體所共同成立,以前所未有的規格進行策略聯盟,主要行動標的為反對開放基改稻米的商業化種植許可,以及希望於隔年11月的總統大選中,要求候選人對基改作物與食品採取更為嚴格的管制政策。
成立大會地點安排於韓國國會,同時在其他會議室裡有針對當時總統朴槿惠的抗議行動,身為台灣人對此政治抗爭也並不意外,只是好奇的拍了照片。
然而,當我們走在金黃的銀杏樹下,欣賞著以晴朗藍天為背景的國會建築時,現場或許誰也沒預料到,往後幾個星期會有超過百萬人上街,抗議總統朴槿惠與其密友崔順實之親信門事件,最終朴槿惠遭彈劾下台,而提早迎來新接任的文在寅總統。
活動一開始,主要黨派國會議員及代表致詞表達支持聯盟成立的立場,之後則由台灣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的演講,揭開這場討論會的序幕。
非基改校園之路
我們簡單報告了「校園午餐搞非基」的肇始,從2014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圍起點,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號召全國各地關心學童校園食安的志工、家長和組織在地參與,要求候選人簽署「基改食品退出校園承諾書」。
如此去中心化、單一而明確的訴求轉化成公眾行動,正逢台灣食安風暴的危機,同時帶來實質的政策改變。
2015年年底,台灣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明訂學校供應膳食者,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正式開啟台灣校園午餐的時代新頁。
在報告中我們進一步強調基因改造食材退出校園午餐,並非僅為一項單獨的守護孩童健康的官方政策,更是一個納入農糧供應、進口作物農藥殘留、生態保護、健康風險、全球飲食文化及環境公平正義諸多面向思考的在地環境行動,用以面對未來台灣乃至於全球社會遭遇的嚴峻課題。
資訊揭露與消費者知情權
韓國民間團體也很關注台灣基因改造食品標示新制現況。
我們分享2014年2月立法院修正通過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內容,首度將「基因改造」列入法規; 同年11月,基改黃豆與玉米進口貨號首度分流管理。
2016年起,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全面上路,內容包含只要添加基改食品原料就要強制標示,範圍擴及包裝食品、散裝食品和食品添加物,高層次加工品必須加註說明,以及領有營業登記的供餐場所若提供含基改原料的商品,必須強制標示等規範。
其中,關於高層次加工品必須加註說明這一項法規,引發台下聽眾的高度興趣。一位任職於政府機關的食品衛生業務主管,就舉手發言表示主管單位曾對此進行討論,但執行頗有難度,也受到來自食品業者的反彈。
基改汙染與食品標示
與會的韓國民間團體報告國內基改作物現況與遭遇的困境。
韓國目前與台灣相同,並未開放種植任何基改作物,基改原料則全數來自國外進口。2015年韓國總計進口約1,024萬噸的基改原料,其中809萬公噸(79%)用作動物飼料,剩下的215萬公噸(21%)則供食品之用。
此外,基改作物因管理疏失而導致汙染在地作物的案例不斷發生。韓國全羅北道綠色聯合組織事務長韓昇宇表示,全國98%基改作物田間種植試驗區就設在全羅北道,此地更曾於田間發現基改玉米與棉花的蹤跡。
至於韓國現行基改食品標示制度,亦受到與會人士的熱烈討論。
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所李宰郁所長表示,韓國法令中「非基改食品原料之非故意摻雜率」訂為3%,比歐盟的0.9%寬鬆許多。
另外,目前僅要求食品中前五大原料若含有基改成分才要標示,而沙拉油或醬油等高層次加工品則不受規範,他感嘆國內民眾的基改食品知情權遠遠比不上台灣。
短短一個下午的交流討論,可以發現不論是韓國還是台灣,都深受國際政治、全球貿易與跨國企業的衝擊,而面臨來自基改作物與食品的強力進逼,不論政府與民間都抵禦得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