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儒瑋(大享食育協會資深研究員) 圖|高藝真(宜蘭特殊教育學校總務主任)、陳儒瑋
這樣的午餐時光,讓人感到好歡樂呀!
2025年10月8日,我坐在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的餐廳,看著國中與高職學生依序打菜後入座,笑聲此起彼落,不禁對陪同採訪的學務輔導主任林佳瑩說起這句話。
當天的營養午餐是炸醬板條、香酥虱目魚排、蒜香小白菜與味噌湯。我好奇地問同桌的高二學生最喜歡哪一道?有人選魚排,也有人偏好蔬菜與湯。更有趣的是,有些學生的便當盒裡除了板條,還另外盛了白飯。原來,學校考量到部分學生不愛吃麵,特別準備白飯供選擇。
用餐結束後,學生依自己的節奏走到餐廳外清洗餐具再歸位,還有同學主動拿起抹布擦桌子,展現了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學校午餐的發展歷程
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成立於1998年,初期借用省立宜蘭高商教室,2000年遷至現址五結鄉。現設有國中部2班、高職部7班,共有七十四名學生與約六十位教職員。
我還記得當年在高商就讀時,看見校內有一些與我們不同的學生,只覺得有點特別,沒想到後來自己竟成為特教學校的老師。
林主任帶著我邊走邊聊,語氣中帶著懷念。
在她的細心安排下,當天接待我來訪的還有校長黃志欽、總務主任高藝真與教務主任謝振中,三位都在校服務超過二十年。
談到午餐制度的變化,高主任表示,早期學校設有廚房,由三名廚工負責烹調;隨著廚工陸續退休,改與外部團膳公司合作,至今已配合七、八年。目前每日供應約120份餐點,每餐約54元。學校每週提供兩次水果,週三為特餐日,週五是蔬食日。
我們要求食材要去除碎骨與魚刺,料理盡量少油、不辣。
高主任說,油飯或丸子等菜色會盡量避開,僅在節慶時搭配供應。像荔枝或龍眼這類有籽水果,因曾發生學生連籽吞下的情況,也會審慎評估是否提供。
不過,與一般學校相比,本校學生的青菜攝取量特別多,有時甚至不夠分配,這應該是因為老師會提醒他們多吃蔬菜、不浪費食物。
談到調理上的細節,她進一步說明,早期會請業者協助切碎或提供肉燥,如今則由教師依學生狀況調整,必要時協助剪碎或打泥。目前需要碎食的學生約一至兩位。
在特殊飲食或過敏方面,謝主任提到,部分學生不吃黃色食物,學校雖不強迫,仍會鼓勵嘗試。林主任於一旁補充,今年有一名學生對蛋白質過敏,需完全避免相關食材。
住宿生的三餐
除了午餐外,學校也為15名住宿生提供早餐與晚餐。早餐由附近的傳統早餐店供應,內容多為包子、三明治或漢堡,飲品由學校準備;晚餐則由鄰近便當店以桶餐方式外送到校,再由學生自行打菜。
高主任說,早期仍有廚工時,早餐與晚餐都能自煮,如今人手不足,只能依賴外部店家。
很感謝這些佛心業者,畢竟我們的餐點數量不多,他們既要外送又要留檢體,等於增加工作負擔。
從自辦午餐到團膳供餐的轉變
聊起早年的自辦午餐,校長與主任們神情愉快,話題一開,滿室洋溢著笑聲。
黃校長回憶,當時午餐食材由學校向宜蘭縣農會採購,蔬菜品質極佳;再加上自聘廚工能即時溝通,也熟悉師生口味。如今改由民間團膳公司供應,在烹煮、運送及經營等面向的考量下,自然會有不同的做法。
林主任則說,現在的團膳營養師除了提供魚丸米粉、西魯肉、肉羹飯等宜蘭特色料理外,也會設計炒泡麵麵包、玉米濃湯麵等創新菜色,並特別說明食用方式,對學生而言相當新鮮。
高主任回想往事時笑著提到,早期由伙委會老師自行設計菜單,因缺乏經驗,一學期下來後竟然虧損,大家還得自掏腰包補貼。自從有了那次經驗後,便央請熟識的學校營養師協助檢視菜單,確保營養均衡並控制經費。
對總務處而言,團膳確實較易管理,也不必再擔心廚工請假問題。
圖說:已停用的學校午餐廚房
謝主任補充說,以前阿姨煮的肉雖然大塊,但協助學生分食起來就較費時。他還說,附近店家對學校很友善,有時會主動幫學生加菜,或提供即期品作為烹飪課的練習食材。
學校與社區協力的田園餐桌活動
談到社區支持,高主任特別談起疫情後暫停至今的「田園餐桌」活動。這項活動源於她的園藝課與另一位老師的蔬果加工課,起初只是想「把自己種的食材煮給大家吃」,後來逐漸結合烘焙、香草、行銷等課程,發展成全校師生與社區夥伴於每年五月共同參與的餐會。
一開學就得確定主題與分工,活動舉辦前一個月開始籌備,並召集鄰里志工協助於活動當天中午前完成料理,邀請社區朋友共餐。
圖說:2018田園餐桌暨自然農園啟用典禮(提供 / 高藝真)
高主任說,這不僅讓學生體驗合作與服務,也讓社區居民走進校園。曾有居民參加後說自己是第一次進來學校,覺得真是不錯的活動,笑著問說能不能每月都辦一次呢?
她拿出手機向我展示2020年餐會的照片。
料理使用的部分食材是由附近的果菜行贊助,桌上美麗的插花,也是社區一位花藝老師覺得應該要擺盆花而主動提供的。
圖說:2020幸福宜特田園餐桌(提供 / 高藝真)
不過,先是疫情,後來再加上學生人力與狀態的關係,自2020年舉辦最後一次,就暫停至今。高主任說,學生們每年都非常期待這場共享餐桌,上農事課覺得辛苦時,老師會鼓勵他們:
不是說要像學長姐一樣,請老師吃飯嗎?
聽到這句話,他們往往又會重新振作。這也顯示學生對活動的重視,期盼有朝一日能親自擔任主辦者。
問起是否可能再重啟活動,黃校長認為,若有機會再次舉辦,或許可與鄰近國中小或職校合作推動融合教育。
很希望到時候能有機會親自來參加呢!
我衷心期盼著。
文|陳儒瑋(大享食育協會資深研究員)
圖|高藝真(宜蘭特殊教育學校總務主任)、陳儒瑋
2025年10月8日,我坐在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的餐廳,看著國中與高職學生依序打菜後入座,笑聲此起彼落,不禁對陪同採訪的學務輔導主任林佳瑩說起這句話。
當天的營養午餐是炸醬板條、香酥虱目魚排、蒜香小白菜與味噌湯。我好奇地問同桌的高二學生最喜歡哪一道?有人選魚排,也有人偏好蔬菜與湯。更有趣的是,有些學生的便當盒裡除了板條,還另外盛了白飯。原來,學校考量到部分學生不愛吃麵,特別準備白飯供選擇。
用餐結束後,學生依自己的節奏走到餐廳外清洗餐具再歸位,還有同學主動拿起抹布擦桌子,展現了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學校午餐的發展歷程
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成立於1998年,初期借用省立宜蘭高商教室,2000年遷至現址五結鄉。現設有國中部2班、高職部7班,共有七十四名學生與約六十位教職員。
林主任帶著我邊走邊聊,語氣中帶著懷念。
在她的細心安排下,當天接待我來訪的還有校長黃志欽、總務主任高藝真與教務主任謝振中,三位都在校服務超過二十年。
談到午餐制度的變化,高主任表示,早期學校設有廚房,由三名廚工負責烹調;隨著廚工陸續退休,改與外部團膳公司合作,至今已配合七、八年。目前每日供應約120份餐點,每餐約54元。學校每週提供兩次水果,週三為特餐日,週五是蔬食日。
高主任說,油飯或丸子等菜色會盡量避開,僅在節慶時搭配供應。像荔枝或龍眼這類有籽水果,因曾發生學生連籽吞下的情況,也會審慎評估是否提供。
談到調理上的細節,她進一步說明,早期會請業者協助切碎或提供肉燥,如今則由教師依學生狀況調整,必要時協助剪碎或打泥。目前需要碎食的學生約一至兩位。
在特殊飲食或過敏方面,謝主任提到,部分學生不吃黃色食物,學校雖不強迫,仍會鼓勵嘗試。林主任於一旁補充,今年有一名學生對蛋白質過敏,需完全避免相關食材。
住宿生的三餐
除了午餐外,學校也為15名住宿生提供早餐與晚餐。早餐由附近的傳統早餐店供應,內容多為包子、三明治或漢堡,飲品由學校準備;晚餐則由鄰近便當店以桶餐方式外送到校,再由學生自行打菜。
高主任說,早期仍有廚工時,早餐與晚餐都能自煮,如今人手不足,只能依賴外部店家。
從自辦午餐到團膳供餐的轉變
聊起早年的自辦午餐,校長與主任們神情愉快,話題一開,滿室洋溢著笑聲。
黃校長回憶,當時午餐食材由學校向宜蘭縣農會採購,蔬菜品質極佳;再加上自聘廚工能即時溝通,也熟悉師生口味。如今改由民間團膳公司供應,在烹煮、運送及經營等面向的考量下,自然會有不同的做法。
林主任則說,現在的團膳營養師除了提供魚丸米粉、西魯肉、肉羹飯等宜蘭特色料理外,也會設計炒泡麵麵包、玉米濃湯麵等創新菜色,並特別說明食用方式,對學生而言相當新鮮。
高主任回想往事時笑著提到,早期由伙委會老師自行設計菜單,因缺乏經驗,一學期下來後竟然虧損,大家還得自掏腰包補貼。自從有了那次經驗後,便央請熟識的學校營養師協助檢視菜單,確保營養均衡並控制經費。
謝主任補充說,以前阿姨煮的肉雖然大塊,但協助學生分食起來就較費時。他還說,附近店家對學校很友善,有時會主動幫學生加菜,或提供即期品作為烹飪課的練習食材。
學校與社區協力的田園餐桌活動
談到社區支持,高主任特別談起疫情後暫停至今的「田園餐桌」活動。這項活動源於她的園藝課與另一位老師的蔬果加工課,起初只是想「把自己種的食材煮給大家吃」,後來逐漸結合烘焙、香草、行銷等課程,發展成全校師生與社區夥伴於每年五月共同參與的餐會。
高主任說,這不僅讓學生體驗合作與服務,也讓社區居民走進校園。曾有居民參加後說自己是第一次進來學校,覺得真是不錯的活動,笑著問說能不能每月都辦一次呢?
她拿出手機向我展示2020年餐會的照片。
不過,先是疫情,後來再加上學生人力與狀態的關係,自2020年舉辦最後一次,就暫停至今。高主任說,學生們每年都非常期待這場共享餐桌,上農事課覺得辛苦時,老師會鼓勵他們:
聽到這句話,他們往往又會重新振作。這也顯示學生對活動的重視,期盼有朝一日能親自擔任主辦者。
問起是否可能再重啟活動,黃校長認為,若有機會再次舉辦,或許可與鄰近國中小或職校合作推動融合教育。
我衷心期盼著。
圖說:2020幸福宜特田園餐桌(提供 / 高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