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儒瑋(大享食育協會資深研究員)
我們學校的供餐在特教領域裡屬於比較特別的,因為除了本校,還有作為中途學校的瑞平分校。
接待我來訪的營養師劉岳旻這麼說。
創立於1998年的高雄市立楠梓特殊教育學校,校區分為本校與瑞平分校。前者招收學前班、國小部、國中部及高職部的智能與視覺障礙學生;後者則依據《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設立,是全國第一所中途學校,旨在保障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並提供選替教育與輔導協助。
學校供餐採公辦公營模式,由一名營養師與三名廚師負責全年餐食,每天約供應150人份午餐,其中瑞平分校的十九名學生另提供早餐與晚餐。平均每名學生的午餐餐費約為55元。
從業經驗與特教現場的適應
擁有十年資歷的劉岳旻營養師,曾任民間團膳公司與駐校廚房衛管人員,兩年多前到此服務。問及初抵特教學校時是否有不適應或擔心,他淡淡地說:
還好耶,在這裡,只要注意食材去骨、避免太難吞嚥的食品,其他就依一般學校午餐設計原則進行。
他接著表示,自己認為學校營養午餐應該盡量多樣化,讓學生有機會品嘗各種食材。
雖然特教學校的餐點口味會偏清淡,但我不會完全排除辣味或海鮮,希望孩子能多方嘗試。
他也提到,瑞平分校的學生生理狀況與一般學生無異,只是無法外出而需在校內解決三餐。「因此,他們常會向我許願,想吃A5和牛或牛肉麵之類的特別餐點。」
餐食調整與教師協作
每天上午約十點二十分,午餐餐點會送達各班教室。老師與助教依據學生的狀況,將飯菜剪碎或製成泥狀等不同質地的餐食。我好奇詢問,是由誰判斷學生的餐點需要哪些特別處理?
主要是參考家長提供的飲食習慣與資訊。
劉營養師回答。
在觀察供餐過程時,服務該校已二十年的學務主任兼輔導主任金政諺熱心地向我說明。他指出,供餐衛生與安全是首要目標,同時也要確保學生能攝取均衡營養,營養師在這其中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此外,隨著融合教育推動多年,現今就讀特教學校的學生障礙程度普遍較高,教師在供餐時所需投入的心力也比過往更多。
那位正在幫學生按摩嘴部肌肉的老師,是學校的語言治療師,會在餐前協助學生放鬆,讓他們更容易進食。
金主任說。
接著,他介紹依握力設計的特製湯匙與帶有提把能避免滑動的餐盒,這些都是學校依據學生需求進行的客製化設計,讓每位孩子都能安全、舒適地用餐。
營養教育與日常互動
談到營養教育,金主任回憶,學校過去舉辦全校性的宣導活動,但後來考量學生狀況與教學安排,改由各班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教師會在每日用餐前,向學生說明當日餐點內容與營養重點。
隔著教室窗戶,他特別指著一位端著滿滿青菜餐盒回座的學生向我說明:
她其實很不喜歡吃青菜。不過老師會教導他們不挑食,多數孩子也都會努力吃完;如果真的抗拒,就再搭配喜歡的食物一起食用。
劉營養師補充,這所學校學生攝取青菜的量,是他以往服務學校學生的兩倍,而這樣的攝取量,才是比較理想的標準。
我問金主任,剛到學校服務時的心情如何?他立刻大笑回答:
超級緊張呀!那時完全不知道飯菜該剪成多細,餵學生吃飯時手都在抖。不過有資深老師陪著教導,慢慢就熟悉了。很多事都得靠經驗累積。
午餐現場與孩子們的笑聲
中午時分,我與營養師一同回到瑞平分校餐廳,由學生協助打菜。今日供應麥片飯、瓜子雞、紅燒豆腐、蔥酥地瓜葉、雙色蘿蔔湯及應景中秋佳節的文旦。與我同桌的老師聽聞我是來訪學校午餐,立刻開心地說,學校設有廚房,每天供應熱騰騰的飯菜,若有意見可直接與營養師溝通,是非常棒的事。
圖說:當天的午餐菜色為麥片飯、瓜子雞、紅燒豆腐、蔥酥地瓜葉、雙色蘿蔔湯、文旦
用餐期間,鄰近桌的學生不停向營養師許願想吃的菜色,氣氛十分歡樂。用餐結束後,學生自行清洗餐盤、歸位並整理餐廳環境,看到他們俐落完成這些工作,不難感受到師生之間建立的良好互信與連結。
圖說:瑞平分校的餐廳
公辦公營午餐的挑戰與信念
採訪最後,我仍不免與營養師談起公辦公營午餐的挑戰。現況其實正是全國學校供餐的縮影:廚師人力短缺、少子化導致供餐數下降、食材成本上升,還得再加上瑞平分校需供應三餐的特殊條件,為維持全年度穩定的供餐,確實需要花費超乎想像的心力。
即使外人如我都覺得辛苦,但在本次的採訪中,我從營養師、主任與教師們身上,仍能清楚感受到一份堅持與熱情。或許正是這股信念,支撐著他們在每一頓午餐中,為學生付出更多。
文|陳儒瑋(大享食育協會資深研究員)
接待我來訪的營養師劉岳旻這麼說。
創立於1998年的高雄市立楠梓特殊教育學校,校區分為本校與瑞平分校。前者招收學前班、國小部、國中部及高職部的智能與視覺障礙學生;後者則依據《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設立,是全國第一所中途學校,旨在保障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並提供選替教育與輔導協助。
學校供餐採公辦公營模式,由一名營養師與三名廚師負責全年餐食,每天約供應150人份午餐,其中瑞平分校的十九名學生另提供早餐與晚餐。平均每名學生的午餐餐費約為55元。
從業經驗與特教現場的適應
擁有十年資歷的劉岳旻營養師,曾任民間團膳公司與駐校廚房衛管人員,兩年多前到此服務。問及初抵特教學校時是否有不適應或擔心,他淡淡地說:
他接著表示,自己認為學校營養午餐應該盡量多樣化,讓學生有機會品嘗各種食材。
他也提到,瑞平分校的學生生理狀況與一般學生無異,只是無法外出而需在校內解決三餐。「因此,他們常會向我許願,想吃A5和牛或牛肉麵之類的特別餐點。」
餐食調整與教師協作
每天上午約十點二十分,午餐餐點會送達各班教室。老師與助教依據學生的狀況,將飯菜剪碎或製成泥狀等不同質地的餐食。我好奇詢問,是由誰判斷學生的餐點需要哪些特別處理?
劉營養師回答。
在觀察供餐過程時,服務該校已二十年的學務主任兼輔導主任金政諺熱心地向我說明。他指出,供餐衛生與安全是首要目標,同時也要確保學生能攝取均衡營養,營養師在這其中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此外,隨著融合教育推動多年,現今就讀特教學校的學生障礙程度普遍較高,教師在供餐時所需投入的心力也比過往更多。
金主任說。
接著,他介紹依握力設計的特製湯匙與帶有提把能避免滑動的餐盒,這些都是學校依據學生需求進行的客製化設計,讓每位孩子都能安全、舒適地用餐。
營養教育與日常互動
談到營養教育,金主任回憶,學校過去舉辦全校性的宣導活動,但後來考量學生狀況與教學安排,改由各班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教師會在每日用餐前,向學生說明當日餐點內容與營養重點。
隔著教室窗戶,他特別指著一位端著滿滿青菜餐盒回座的學生向我說明:
劉營養師補充,這所學校學生攝取青菜的量,是他以往服務學校學生的兩倍,而這樣的攝取量,才是比較理想的標準。
我問金主任,剛到學校服務時的心情如何?他立刻大笑回答:
午餐現場與孩子們的笑聲
中午時分,我與營養師一同回到瑞平分校餐廳,由學生協助打菜。今日供應麥片飯、瓜子雞、紅燒豆腐、蔥酥地瓜葉、雙色蘿蔔湯及應景中秋佳節的文旦。與我同桌的老師聽聞我是來訪學校午餐,立刻開心地說,學校設有廚房,每天供應熱騰騰的飯菜,若有意見可直接與營養師溝通,是非常棒的事。
用餐期間,鄰近桌的學生不停向營養師許願想吃的菜色,氣氛十分歡樂。用餐結束後,學生自行清洗餐盤、歸位並整理餐廳環境,看到他們俐落完成這些工作,不難感受到師生之間建立的良好互信與連結。
公辦公營午餐的挑戰與信念
採訪最後,我仍不免與營養師談起公辦公營午餐的挑戰。現況其實正是全國學校供餐的縮影:廚師人力短缺、少子化導致供餐數下降、食材成本上升,還得再加上瑞平分校需供應三餐的特殊條件,為維持全年度穩定的供餐,確實需要花費超乎想像的心力。
即使外人如我都覺得辛苦,但在本次的採訪中,我從營養師、主任與教師們身上,仍能清楚感受到一份堅持與熱情。或許正是這股信念,支撐著他們在每一頓午餐中,為學生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