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校午餐遇上友雞—高雄市立高雄特殊教育學校的供餐與食農教育現場

文|陳儒瑋(大享食育協會資深研究員)

2025年10月2日星期四上午,在高雄市立高雄特殊教育學校的陸奕身校長、李添焜輔導主任、吳汀原物理治療師及蔡美惠午餐幹事的熱情接待下,我終於親眼見到那群大名鼎鼎的校園母雞,並實際體驗教職人員為了營養午餐與食農教育所投入的諸多努力。

這所創立於1982年的學校,是高雄市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優先服務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目前設有國小、國中與高中三個學部。每日約160份校園餐點由駐點於大仁國中廚房的團膳公司分兩批送達,第一趟運送飯與湯品,第二趟則為主菜與副菜。同一供餐群組中還包括民族國中,本(114)年度餐費依學齡分別為52至57元不等。

午餐幹事—校園供餐的幕後功臣

學校午餐行政業務目前由蔡美惠幹事負責,她原是生活輔導員,服務二十多年後轉任午餐幹事,至今已超過七年。談到轉換工作的原因,美惠幹事笑著說,當時正好有職缺,想換個跑道挑戰自己。

剛接手午餐業務時,她並未感到太大壓力,因為當時供餐廠商與大仁國中公職營養師都已合作多年;而若遇到不懂之處,前任幹事仍在校內工作,可以隨時請教。

本校早期自設廚房並聘任廚師,屬於公辦公營模式,之後才逐漸轉為由廠商駐點廚房,輪到我負責的時候,已經是桶餐外送的方式。

她補充說明。

目前供餐業者是113學年度(2024年下半年)得標的新廠商,而大仁國中的公職營養師同樣是剛轉任不久的新夥伴。對美惠幹事而言,這是一段重新磨合的過程。

需要時間適應,不過確實帶來一些新鮮感。例如廚師的烹調技術不同,菜單中出現過去較少供應的炒米粉,以及草莓、砂糖橘、無籽葡萄等水果,讓我們也能體驗不同的料理手法與風味。

以學生需求為核心的供餐設計

在餐點設計上,美惠幹事指出,由於學校與兩所一般國中共用食譜,因此菜色大致相同,但廠商會針對細節調整本校餐點,避免使用肉質較硬的鴨肉、麵疙瘩、珍珠、粽子、湯圓等較難咀嚼的食材,以及像甲殼類等過敏原。

原則上選擇去骨肉品、無刺魚類,若供應丸子類食品則會盡量切碎處理,飲品則以豆漿、優格或果菜汁為主。部分學生因過敏或宗教原因,而選擇自備餐食。

她笑著分享學生代表曾在午餐會議上表示希望奶茶中加入珍珠,還想要多一點炸物的要求,但這些都受到校園食品規範限制,很難全面滿足他們的願望啊。

我們學校的廚餘量比一般學校少,因為老師會不厭其煩地教導學生不要挑食,得好好吃飯。

尊重主體性的用餐協助

除了餐點設計與食材選擇之外,特殊教育學校供應的食物樣態則會因為學生障礙程度而有所不同。

對此,吳汀原治療師表示,校內許多中重度障礙的學生也伴隨肢體障礙,尤其國小部比例更多,針對獨立進食有困難的學生,會依照教師、治療師專業評估,結合家長提供之建議,將飯菜剪碎或以食物調理機打成適合的質地,再由班級教師、教師助理員或志工協助用餐。

語言治療師會在用餐時間進入班級觀察與提供指導吞嚥困難,而職能治療師則幫忙挑選進食輔具如市售彎角湯匙、附吸盤的碗、增高餐盤、止滑墊……等等,另外物理治療師則提供建議讓重度障礙學生可以有良好的坐姿擺位系統如空中傾倒型擺位輪椅、搭配輪椅桌板讓重度障礙學生可以坐好吃飯。

透過相關專業團隊的協助,讓學生用餐更為安全,也希望每日的練習,增進學生獨立進食的能力,增進生活自理功能。

狀況許可的孩子,我們會引導他們動手用餐。雖然看起來像是在餵食,但我更希望以『協助進食』來稱呼。對進食的說法或觀念改變後,行為也會隨之改變。

今天菜色是小米飯、韓式肉片、豆干炒芹菜、燴大白菜、紫菜蛋花湯,以及中秋應景的柚子。汀原治療師帶著我逐一走訪國小、國中與高中部班級,看到學生在老師與志工的協助下吃飯,還有學生開心地說今天的餐點很好吃。我趁機問一名志工夥伴,為什麼想來學校服務,她笑著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啊,只是單純覺得和孩子相處很開心。

友雞行動的誕生與延伸

除了午餐,汀原治療師也在我的請求下,帶我參觀以友善方式飼養的母雞,並介紹學校推動的「校園友雞食農教育行動」。

他說,約在98年推廣友善養雞的楊環靜老師接觸後,認為這是可行又具教育性的方案,意外發現協助楊老師搭建雞舍的夥伴竟是自己的國中同學劉晉宏,於是與校長討論後,與校外專家合作於110年起向農委會(現為農業部)申請食農教育推展計畫,持續獲補助執行至113年。而且學校推動友雞食農教育後,也將食農教育納入校本課程裡面。

這幾年我們從蓋雞舍、照顧母雞、蒐集雞蛋到市集販售體驗,再到結合烹飪課應用,讓學生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完整過程。

養雞之後,許多學生會主動到雞舍探望母雞,也透過「友雞小特農」行動,學習照料雞隻與相關實務操作。例如,將校園的野草剪成小塊混入飼料中,訓練手部動作;或在每日進行清潔打掃工作時,將蒐集的落葉,與雞糞、墊料混合製成堆肥,進行永續農業的試作,環境保護,永續循環。

第一代雞舍因白蟻侵蝕與風吹倒塌,目前校園裡有第二代與第三代雞舍,分別飼育不同年齡的母雞。友雞計畫不僅限於校內,邀請學校鄰近的高雄道明中學社會服務社也參與其中,汀原治療師將歷程與經驗整理成教案,成為111年高雄市食農教育推廣計畫的十二項入選行動之一。

學校團隊也將食農教育推廣過程整理後代表高雄市甄選2024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2023年更以「社區共融的母雞好朋友」計畫,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深耕校園類中學師生組首獎。


圖說:【高雄特殊教育學校—永續循環的母雞好朋友】教案電子書(來源: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

除了友雞行動之外,學校也在嘗試結合智慧滴灌與不彎腰農場的概念,與學生一起利用校園空間種植各式蔬菜,結合大樹種植林下經濟作物,多元的常識與實作體驗,讓學生也能認識農業與農業推廣,甚至以後有機會投入農業生產。

我們努力嘗試結合職業教育、食農教育、環境教育與生命教育,邀請附近的機構設置的小型作業所(註一)、日間照顧中心、長期照顧機構等單位一同參與,希望幫助學生畢業後能順利銜接社會,並獲得妥善的照顧。

汀原治療師這麼說著。


  • 註一:正式名稱為「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作業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