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首爾食物計畫—由上而下凝聚共識的公民行動 / 蕭佩均

文|蕭佩均(本會特約撰述。韓國食刻專欄作者)
首圖|建構弱勢階層無差別的健康食物體系-首爾市官網海報

 

南韓的食物計畫標舉食物基本權與永續性為主要目標,這兩項理念則與2015年國際的食物議題動向以及南韓的國際參與有著密切的關係。

積極符應國際趨勢 倡議食物權與農業永續

2015年當時,全球仍有八億人受飢餓之苦,食物不平等的狀況依然存在,加上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變化與極端氣候,導致全球糧食產量難以提升,於是2015年在國際上掀起一波對食物與環境的反思,這些反思促成聯合國在2015年9月通過2030年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一項即為「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同年5月,米蘭世界博覽會也以「潤養大地,澤給蒼生」為主題,參與國家試圖為減少飢餓及農業永續找出解方,最後米蘭世博會宣布〈米蘭憲章〉(The Charter of Milan),主張:

食物為人類的基本權利──包括應提供足夠、安全、營養、乾淨的水和食物,並以地球資源的永續利用做為憲章的主要議題。

首爾市率先發布南韓首見的食物計畫

南韓為聯合國會員國,2015年時任聯合國祕書長的潘基文於2016年底卸任,2017年7月進入延世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後,就以講授永續發展相關課程為主,並在線上課程Coursera開設「與潘基文同行的21世紀永續發展」課程,持續在南韓社會深耕永續發展的理念。

另外,首爾市也在2015年加入《米蘭城市食物政策公約(Milan Urban Food Policy Pact,MUFPP)》。這是由米蘭市長在2014年2月的約翰尼斯堡C40高峰會上提案,於米蘭世博期間的2015年10月15日由全球51個國家的117個城市正式簽署的公約,目前全球已有210個城市參與。

《米蘭城市食物政策公約》是以城市做為參與主體,確認城市具備了發展永續食物體系及增進健康飲食生活應有之策略功能,同時針對「治理」、「永續食物與營養」、「社會與經濟平等」、「食物生產」、「食物供給與流通」、「食物浪費」六大項目,提出37項針對城市行動的建議。

首爾市在2015年簽署公約後,隨即在國內啟動公民參與討論機制,並在2017年6月正式發表南韓首見的食物計畫──《食物總體規劃》。《食物總體規劃》以「永續食物城市──首爾」為願景,將食物政策區分為「健康食物、食物保障、共生食物、食物安全、制度性基礎」五大領域。這些理念與行動架構,即大量採用了《米蘭城市食物政策公約》的框架。

市民行動凝聚首爾版食物計畫共識

首爾市在2015年3月~2017年6月間共舉辦141場工作坊、研討會、座談會、產地見習,與專家及一般市民、公民團體、生產者、相關業者討論後,凝聚出首爾版食物計畫的共識。

這個過程帶動南韓社會對食物議題的討論,關心農業與食物的公民團體進而在大選前要求共同民主黨表態,促使民主黨在2017年4月公開承諾當選後將推動「國家/地方食物計畫」。

也就是說,南韓的食物計畫最早是由加入《米蘭城市食物政策公約》的首爾市率先訂定,共同民主黨於總統勝選後,再由下而上推動中央著手草擬,最後由中央計劃性擴散至全國各地方自治體。

借鏡首爾城市模式    發揮公民社會與民間部門的力量

從首爾市打造食物政策的模式來看,或有可供台灣借鏡之處。

台灣的國際參與經常面對中國的政治打壓,但是「永續發展目標」與全體地球村公民息息相關,加上SDGs所要解決的問題大多源自「城市」,因此由城市做為行動主體切入,將有助於突破台灣國際參與受限的情況。台大政治系教授林子倫就曾指出SDGs強調「次國家」(sub-nation)概念,正好凸顯城市的優勢。

此外在追求永續發展目標時,公民社會與民間部門也是不容忽視的關鍵主體。

《米蘭城市食物政策公約》內文提到,

在維持都市生計與發揮追求永續食物體系之經驗、革新與行動上,以及在使社會包容性與基本權成為都市食物政策之思考主流上,「公民社會」與「民間部門」應扮演關鍵的重要角色。

以首爾市政府在2017年12月舉辦的「公共供餐國際論壇」為例,當時論壇就邀請大享食育協會祕書長黃嘉琳分享台灣的反基改經驗。台灣的公民團體與民間部門有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對於台灣在SDGs的國際參與必定也能扮演關鍵的力量。

圖:首爾市2017年公共供餐國際論壇論壇(左二為大享食育協會祕書長黃嘉琳)


參考資料


本專欄由行政院農委會「109農再-1.2.2-1.1-輔-036 計畫」補助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