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也教煮魚喔?!在餐桌上找回澎湖的海洋

文|陳儒瑋
圖片提供|葉啟賢

此次短暫的澎湖學校午餐見學之行,只要談及在地食材入校園政策,不論是學校教師、廚房工作人員,還是食材供應商,均不約而同地談到漁獲逐漸減少的情況。

這背後牽涉的議題,不僅是表面上的經費短缺,再往裡頭探究,會深刻感受海洋資源逐漸枯竭所帶來的真實衝擊,以及當前日常飲食與生活環境之間的斷裂。

在學校吃魚變成困難的事

啟程至澎湖之前,我曾閱讀由顏雅琪所撰寫的論文—《澎湖縣國小學校午餐發展現況及在地食材選用之研究》,內文提到某所推動食魚教育的學校表示,

最大的問題就是食魚很貴,因為海鮮的東西一定會超出原來的預算,我們也很希望在地食材的比例變高,但是對學校來說它會變成一個經費的負擔,可能需要有額外的補助或者是支援來幫忙推動。……如果沒有其他經費的話,可能午餐執秘會瘋掉吧!

而當我實際來到澎湖北辰市場,詢問從事食材批發工作至今超過四十年、供應學校午餐食材也有二十多年經驗的金寶商行老闆張文亮時,他同樣提到以學生目前一餐約莫35元左右的菜金來說,要吃到澎湖在地漁產確實有點難度。

至於馬公市五德國小的蕭志榮主任,則從他的角度,提供了另一個思考觀點。

除了因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漁業資源之外,我更擔心的是,學生的生活因此與海洋環境產生了某種疏離。

他認為學校午餐很難供應在地漁產品這件事,澎湖人所要面對的問題,可能與有類似情況、但比較仰賴養殖漁業的台灣更為複雜。

親近海洋    認識自己的家鄉

我認為無論是食農教育或是食魚教育,都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體驗從生長到食用的過程,而非侷限於教室空間中學習。

今年八月剛從馬公市返回家鄉服務的望安國小葉啟賢校長,分享他自己對於學校教育的想法。

他提起先前於風櫃國小任職時,為了讓學生遠離手機、平板等數位產品,曾經利用週六半日時間,引領學生進行海洋環境教育。由學校聘請兼具潛水及廚師資格的講師,帶著小朋友以五感認識家鄉,從游泳、划船、採購魚貨到料理烹調,讓孩子們學會一輩子受用,誰也無法從他身上搶走的環境素養。

我們在課堂內教完基礎知識後,帶著學生到魚市場,讓他們學習選購綠色海鮮食材並記錄下來,接著將這些漁產品拿回學校親手料理,最後一齊共桌開心品嚐。

圖:學生拿起菜刀將魚切成塊(提供/葉啟賢)

葉校長說,一般家長都怕小朋友拿刀、舉鍋鏟、開火危險,

我們心臟比較強,鼓勵他們放膽料理。

圖:學生拿起鍋鏟,在卡式爐上進行料理。(提供/葉啟賢)

他笑著說,曾有一位小朋友利用週末時間下廚料理,當他將菜餚端上桌時,阿公阿嬤驚訝萬分。

你在哪學會這個的?

學校啊。

現在學校也教煮魚喔?!

食與學並進    盼求年年有剩魚

結束日間採訪行程,我帶著半是好奇半是期待的心情,參加名為「澎湖漁學校中級班–聰明吃魚救海洋」的夜晚課程。踏入教室,只見桌上擺滿海洋相關的書籍,心裡略感不妙,該不會真要讀書吧。然而,後來發展完全不像我原先擔憂的那般。

活動主講人、同時也是在地組織「年年有鰆」的負責人巫佳容,加上本身就是漁民的小黑,從分享澎湖漁業現況談到新版的《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內容,以輕鬆的聊天方式,帶領思考何謂永續海洋、環境友善海鮮的概念及精神。

談及目前投入的海洋教育行動,她表示「鰆」意指澎湖特產土魠魚,而年年有鰆則取自臺語諧音,就是希望大家都能透過學習與海洋的相處知識,進而採取友善環境的行動,讓海底的魚都能年年有剩。

我現在的願望,就是出版一本澎湖專屬的海鮮選擇指南!

佳容的口氣無比認真。

圖:巫佳容解釋澎湖縣府規定不得捕撈殼徑未滿8公分的馬糞海膽

透過學校午餐認識家鄉與世界

採訪過程中,我總會不禁想起2017年日本學校營養師松丸獎首次來台分享時,提到東京小朋友以為壽司上頭的生魚片會在海底游泳!乍聽雖然感覺荒謬,但心底卻知道類似情況同樣真實地在台灣上演。

期待更多人關注校園飲食與環境議題,讓孩子們每天在學校享用的這一餐,除了提供必要營養所需之外,還能成為他們認識家鄉與世界的窗口。


參考資料

  • 顏雅琪(民107)。澎湖縣國小學校午餐發展狀況及在地食材選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3myu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