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報NO.3】學校給食公民行動—專訪「希望食品網絡」李元永事務處長

文|陳儒瑋

這次能在短短幾天內完成韓國學校午餐參訪事宜,全都仰賴眼前這位目前任職於韓國民間團體「希望食品網絡(Hope FoodNetwork」的李元永事務處長撥空義務協助。投身市民運動已有十多年的時間的他,今年九月以兼職身分加入組織,除推行倡議運動外,亦肩負募款之責。

分進合擊的市民運動

李處長表示,韓國的學校給食市民運動大約在西元2000年左右開始,而「希望食品網絡」成立於2003年,可說是很早期就參與的團體。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後,基本上韓國學校午餐已經落實使用親環境(環境友善)食材,因此組織運動方向也逐漸由學校給食擴大到市民給食。

他解釋韓國學校給食運動並非由單一組織號召發起,而是倡議反基因改造、要求食品安全、保護環境生態等各種不同公民議題的運動團體,從各自關注的面向一起分進合擊、協力合作,才有現在的成果。

而市民運動要能有效影響國家政策,以韓國社會來說,一來要有重大事件帶來不同團體的合作契機、要不然就是得透過投票選舉。像是2006年的學校食物中毒事件,以及2010年多位參與學校採用親環境食材運動的成員投身選舉並獲得席次,即是學校給食運動歷史上關鍵的里程碑。

保障飲食的基本人權

當前韓國小學及國中學校午餐免費政策,可說是韓國學校給食市民運動的一大勝利,不過當時也曾有路線與理念之爭。有些人認為應採取使用者付費原則,但贊成方以憲法保障人民有基本飲食權利為由,主張政府應該要確保市民享有基本食物權。

談到這裡,我們分享臺灣最近許多學生請外送業者直接送中餐到學校的例子,讓李處長直呼不可思議,表示韓國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他認為學校午餐具有弱化貧富差距的功能,畢竟每位學生的家庭狀況不同,能支配的金錢與享有的飲食選擇權也不同,但在學校,大家都是學生,就該一律平等享用相同菜色的午餐。

要求食品資訊透明

談到韓國目前面臨的食物問題,李處長提到運動議題不脫「反基改、反輻食、反化學食品」等三個主要核心,但以民間力量能做的範疇,很難要求政府全面禁止,因為一旦禁止,財團必定會對政府施壓。「但至少政府要能做到完整標示,讓市民可以憑自身意志做出選擇。」李處長如此說道,「不過以基改食品完全標示為例,這雖然是文在寅總統當時的競選承諾,但到現在還無聲無息,著實讓人感到遺憾啊。」

韓國蓬勃發展的食物公民行動,成為該國社會進步的重大力量,也每每帶給我們許多省思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