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台灣學校營養午餐–脫脂牛奶和麵包!

文|陳儒瑋

記得我初次前往日本埼玉縣學校給食會參訪學校給食歷史館的時候,看見館中展示著日本首份學校午餐模型。這份餐點出自1889年山形縣鶴岡市私立忠愛小學,由僧侶所提供菜色中包括飯糰、烤鮭魚與漬物,相當具有在地特色。當時腦中出現的疑惑是,那麼臺灣第一份學校午餐又是什麼樣子呢?

有點慚愧的是,回到臺灣後並未馬上進行調查,而是直到2018年,與辦公室同事共同企劃「學校午餐時光機影像展」活動時,這才開始著手研究。

關於臺灣學校午餐的起源,根據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吳仁宇2013年發表於第63期《學校衛生》的「我國學校午餐發展歷史紀要」一文,有以下這樣的描述:

(一)民國40年接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撥贈脫脂奶粉,並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指定151所國民學校提供營養不良學生飲用,是我國學校午餐發展之起始(孫金泉,1986)。

(二)民國46年,教育廳會同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委會之前身),選定屏東縣佳平,石門,北葉,三地及桃園縣介壽五所國民學校,作爲「營養教育示範學校」,除有計畫地實施營養教育外,並以校內可耕可墾之地,利用學童勞動生產時間,種植蔬菜,收成之後配合脫脂奶粉及政府購贈的酵母菌,加上學生繳費購買之海帶,小魚乾或豆類製品等製成濃湯,供攜帶飯盒在校用餐之學童佐餐(孫金泉,1986)。

除了埋首文獻之外,我們也到書店架上,遍尋與臺灣歷史有關的出版品,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收穫。

比方說,在這本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於2017年9月出版的《生活‧話當年:1950、1960年代國家檔案影像專輯》書中,依食、衣、住、行、育、樂等六項主題進行編排,在「食」的章節,其中就有「麵粉、饅頭與營養午餐」項目,呈現戰後美援物資的麵粉、黃豆和奶粉進入校園成為學童餐點的歷史。

進一步搜尋後才發現,《生活‧話當年》企劃也有線上影像館,除了照片之外,同時收藏影音文獻和提供有趣小知識挑戰。

在「影音體驗」項目中的這一部《台中市學童營養午餐》影片,就收錄了1969年台中市大同國民學校料理學校午餐的珍貴畫面。

另外,還有由天下文化於2011年出版,中國時報編輯團隊製作的一套三冊《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專書,卷二「人文一百年」中,也有一節描繪台灣營養午餐從美援時期至今的時代演變。

從1950年代的美援營養午餐、昨天介紹過的1988年台灣學校午餐食譜,到現在強調使用國產三章一Q、非基改食材的校園午餐,走過一甲子的台灣學校午餐,想必還有更多有趣的秘密等待我們去挖掘。


資料來源: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