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嘉琳
地方公職選舉將屆,除了多地候選人紛紛把免費營養午餐拿出來開支票,日前監察委員公布有關台灣學校午餐的調查報告,包括城鄉差異、午餐食材品質參差及價格調整機制和承辦人力短缺等予以針砭,甚至學生不用筷子和800多所學校自有廚房已蓋好但閒置未用等問題,也都提出檢討意見。
從歷史的脈絡裡看,這些問題的源頭,多來自大人們的算計導致孩子們午餐的辛酸,就從用不用筷子這件看似小事與學校營養師人力匱乏來談起。
應依食物使用餐具
幾乎全國公立小學都要求孩子們自備午餐餐具,學生除了書包就得背個便當袋,裏頭裝著便當盒或大碗公與一支剛好擺進去的小湯匙,中午取餐時通常是先在碗裡盛飯、將1道主菜和2、3道配菜蓋在飯上。無論是咖哩、滷肉、燴三鮮、奶油白菜或赤肉羹,主菜配菜食材混在一塊。這樣的盛裝方式,別提甚麼「色香味」,根本吃不出食物原味或每道料理獨特的調味,而白飯、糙米或風味飯等應該細細咀嚼的滋味,也完全被蓋過。
食具食器的使用本來是食物美學的重要環節,例如中式飯麵以筷子夾食、義大利麵採用叉子捲起入口等等,依照飲食內容不同學習使用不同器皿餐具。
我們欣羨日韓利用營養午餐的機會推廣和食韓食,把筷子等當成飲食教育及文化傳承的載具,反觀台灣學校午餐現場裡則幾乎看不到學習機會,因為全由一根湯匙草草解決。
然而,在多年前並不是這樣的:當時許多學校自辦廚房或供餐團膳統一提供學生不鏽鋼餐盤、飯碗等餐具,清洗消毒也是供餐的一個環節。換成自帶便當盒且不能在校清洗,究其來源恐怕是2002年教育部推出「永續校園」計畫,各校主事者為達到「校園節水」指標,想出一招就是停止校內廚房集中清洗消毒餐具,改由學生自備並帶回家處理。
10多年來,沒有人計算過,由統一清潔到自備餐具並回家洗淨究竟總共為台灣省下多少水,但一屆一屆的孩子們為這個奇妙的政策,倒犧牲了細細體驗食物滋味與美學的機會,而監委諸公所發現學生不愛也不會用筷子的現象,真的只是剛好而已。
時間再拉到更早幾年,在1997年台灣省政府虛級化之前,全「省」學生營養午餐主要由省政府教育廳管理。1991年教育部為配合社會需要並提高學校午餐普及率而實施第1期「發展與改進國民小學學校午餐5年計畫」,接下來1996年的第2期「發展與改進學校午餐5年計畫」規劃了透過省政府教育廳補助都會型學校興建大型廚房的方案,且已提及應多設置學校營養師,但因為凍省導致該計畫也隨之凍結。
營養師人力輸韓日
這歷史的停頓點,讓台灣20年之後,舉國僅聘任475位公職營養師,以近3900間學校來算,等於1位營養師得照顧8所以上的學校。對照鄰近國家日韓的發展,就看得出來我們落後程度。
日本早在1954年頒布的《學校給食法》已歷經13次修訂,各校和給食中心依法將營養師納入編制法規;韓國從1950年代以社會福利、清寒救助的概念發展到全國各校自立供餐,同樣訂立了《學校給食法》且於2006年確立自辦廚房和每校都有營養師。
當台灣營養午餐政策因為大人世界裡利益盤算政治運作而原地踏步,何止蹉跎了進步契機,更犧牲了整個世代小朋友的飲食幸福。
本文為2018年8月4日蘋果日報論壇投書《學校午餐裡大人的算計孩子的辛酸 》
文|黃嘉琳
地方公職選舉將屆,除了多地候選人紛紛把免費營養午餐拿出來開支票,日前監察委員公布有關台灣學校午餐的調查報告,包括城鄉差異、午餐食材品質參差及價格調整機制和承辦人力短缺等予以針砭,甚至學生不用筷子和800多所學校自有廚房已蓋好但閒置未用等問題,也都提出檢討意見。
從歷史的脈絡裡看,這些問題的源頭,多來自大人們的算計導致孩子們午餐的辛酸,就從用不用筷子這件看似小事與學校營養師人力匱乏來談起。
應依食物使用餐具
幾乎全國公立小學都要求孩子們自備午餐餐具,學生除了書包就得背個便當袋,裏頭裝著便當盒或大碗公與一支剛好擺進去的小湯匙,中午取餐時通常是先在碗裡盛飯、將1道主菜和2、3道配菜蓋在飯上。無論是咖哩、滷肉、燴三鮮、奶油白菜或赤肉羹,主菜配菜食材混在一塊。這樣的盛裝方式,別提甚麼「色香味」,根本吃不出食物原味或每道料理獨特的調味,而白飯、糙米或風味飯等應該細細咀嚼的滋味,也完全被蓋過。
食具食器的使用本來是食物美學的重要環節,例如中式飯麵以筷子夾食、義大利麵採用叉子捲起入口等等,依照飲食內容不同學習使用不同器皿餐具。
我們欣羨日韓利用營養午餐的機會推廣和食韓食,把筷子等當成飲食教育及文化傳承的載具,反觀台灣學校午餐現場裡則幾乎看不到學習機會,因為全由一根湯匙草草解決。
然而,在多年前並不是這樣的:當時許多學校自辦廚房或供餐團膳統一提供學生不鏽鋼餐盤、飯碗等餐具,清洗消毒也是供餐的一個環節。換成自帶便當盒且不能在校清洗,究其來源恐怕是2002年教育部推出「永續校園」計畫,各校主事者為達到「校園節水」指標,想出一招就是停止校內廚房集中清洗消毒餐具,改由學生自備並帶回家處理。
10多年來,沒有人計算過,由統一清潔到自備餐具並回家洗淨究竟總共為台灣省下多少水,但一屆一屆的孩子們為這個奇妙的政策,倒犧牲了細細體驗食物滋味與美學的機會,而監委諸公所發現學生不愛也不會用筷子的現象,真的只是剛好而已。
時間再拉到更早幾年,在1997年台灣省政府虛級化之前,全「省」學生營養午餐主要由省政府教育廳管理。1991年教育部為配合社會需要並提高學校午餐普及率而實施第1期「發展與改進國民小學學校午餐5年計畫」,接下來1996年的第2期「發展與改進學校午餐5年計畫」規劃了透過省政府教育廳補助都會型學校興建大型廚房的方案,且已提及應多設置學校營養師,但因為凍省導致該計畫也隨之凍結。
營養師人力輸韓日
這歷史的停頓點,讓台灣20年之後,舉國僅聘任475位公職營養師,以近3900間學校來算,等於1位營養師得照顧8所以上的學校。對照鄰近國家日韓的發展,就看得出來我們落後程度。
日本早在1954年頒布的《學校給食法》已歷經13次修訂,各校和給食中心依法將營養師納入編制法規;韓國從1950年代以社會福利、清寒救助的概念發展到全國各校自立供餐,同樣訂立了《學校給食法》且於2006年確立自辦廚房和每校都有營養師。
當台灣營養午餐政策因為大人世界裡利益盤算政治運作而原地踏步,何止蹉跎了進步契機,更犧牲了整個世代小朋友的飲食幸福。
本文為2018年8月4日蘋果日報論壇投書《學校午餐裡大人的算計孩子的辛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