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米的時間旅行 —日本古代米的考古困難及其突破

文|宋瑞文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喝酒吟詩,詠懷古人;現在的日本人也常懷古——吃一口古代米就好了,還能回溯至千年以前的歲月呢!

在日本,古代米是時常伴隨雜糧出現的字眼。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解說,古代米指的是日本人祖先所栽種的「古代稻米品種」。

*古代米之一的赤米。(來源:日本中國四國農政局

古代米的特徵是顏色濃郁,像是赤米(上圖)、紫黑米(又名黑米)等,是沒有經過品種改良,在現在日本與世界的其他地方持續栽培的米。現今它們已不是現代人主要食用的榖物。

關於日本赤米(野生稻大部分是赤米)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奈良縣飛鳥時代(西元592年-710年)的宮城遺跡,出土的木簡上面記載,當時赤米是皇室納品之一。

在福岡縣的板付遺跡,有繩文時代晩期(約三千年前)的水稻田。當時的稻米是紅是白並不清楚,根據古代紀錄推測,應為紅色(赤米)。

考古的困難與突破

關於古代米的考古,有種種不同的困難,同時隨著檢驗方法與儀器的進步,獲得不同程度的解決。

*記載在江戶時代書籍的日本稗。(wiki

據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前)研究員松谷曉子專文,比起野生稻,日本稗(Japanese barnyard millet)、小米、黍(黃米)極少出現在遺跡。和野生稻米長5-6釐米寬3釐米的體積相比,日本稗、小米、黍往往只有1-2釐米的大小。不容易被看到,某種程度影響了出土的機率。

這些雜糧的顆粒原本就已經很小了,如果是在古代人的住處或土器被火燒焦的,大半都已破損或變形,辨識上更為困難。不要說區別是稗、小米、黍,還是野生稻,連是不是野生稻都不容易。

儘管如此,因為野生稻科跟具芒碎米莎草科(常見於路邊或稻田旁的一種雜草)的表皮細胞會累積矽酸,經高熱仍可殘存,留下所謂的「灰像」,可以觀察到表皮細胞的樣態,辨識出不同的植物。日本學者採用這種方法,在1970年代從遺跡裡找到野生稻與小米。

利用灰像識別有其限制。矽酸大部分都蓄積在禾莖的尖端(穎),但用水洗的方式從土壤裡分出穀物,往往會連帶剝除這部分。如果被燒烤,也容易跑到爐壁,再加上其他清洗方法,可能途中就不見了。

不過,利用1970年代後逐漸普及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縮寫為SEM),即便禾莖尖端只有部分殘存也得以觀察。還有光學顯微鏡可以觀察到沒有蓄積矽酸的細胞。透過新的工具,在彌生時代(西元前10世紀到3世紀中期)、古墳時代(西元250-592年)、奈良平安時代(西元710-1185年)等不同時代的遺跡,都找到更多的古代米。

據讀賣新聞報導,2022年6月,熊本大學與北海道大學研究團隊,在福岡縣江辻遺跡出土的繩文土器裡,發現小米等古代米,並以放射性碳定年法檢測成功。這是第一次有科學驗證支持繩文時代存在著農耕。

*從土器內部壓痕還原的小米電子顯微鏡照片。(出處:小畑弘己研究室網站

在此之前,大家之所以認為繩文時代有農耕,是因為熊本大學小畑弘己教授在2000年後,從繩文土器內面的壓痕裡發現,有雜糧榖粒(上圖)及其害蟲的痕跡。由於壓痕的形狀和特定的品種相符,因此有可能存在著野生稻、小米等雜糧的農耕活動。

可是,和(經歷繩文時代晩期至彌生時代的)板付遺跡等不同,在繩文時代晩期的其他遺跡,無法確認有水田或旱田的耕作遺跡存在。再者,小畑弘己從壓痕裡發現的只是榖物的痕跡,穀物在土器燒成時已經逸失了。因此,關於繩文時代是否存在著農耕,驗證仍不充分。

於是,這次小畑弘己教授用電腦斷層掃描檢測土器,從土器胎身的內裡發現,夾藏著許多的野生稻與小米等榖物的果實。再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檢測,確認是西元前9-10世紀的產物。

*古代米相關活動之一例。(出處:山梨縣曾根丘陵公園

小結

除了平時飲食,由於古代米和日本各地的風土民情有關,因此許多地方都有相關的節慶活動,有的純粹食用,有的介紹相關歷史。

如同前述,許多文案裡提及的時代名詞,都是考古學家努力的成果。這古代米的思古之幽情可以有多古,上溯時間之河的遙想可以有多遠,還看現代尖端科技的行軍,抵達至何處的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