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一桶誤送的廚餘湯,反映校園食安未爆彈(黃嘉琳)

文|黃嘉琳(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

出了營養午餐食安事件,罵團膳業者怪公司換新手上路是最簡單的,記點罰錢按章懲處、調查訪廠檢討報告,家長民眾們第一時間覺得扯、群情炸鍋,或許有人回憶自己學生時代吃的團膳餐點和營養午餐弊案等問題,或許有人檢視目前孩子的學校供餐現況看不出所以然來。

無論是公部門的反應或網路發言評論通常就是歸結到「檢討無良午餐團膳業者、決不寬貸」,不過,這檢討到多徹底,大多數親師生也不會知道,而有了新的新聞事件再發生,事件就差不多可以結案。

關心學童營養午餐好幾年,我們想要反其道而行,就問一句:

焦點和究責都放到團膳業者頭上,對臺灣學校營養午餐亂象改善有幫助嗎?

如果有,那麼如同校方和教育局所言,供餐的團膳公司得好好提出食品安全衛生及送餐SOP改善報告與督察措施,主管單位祭出最高罰則、決不寬貸。

接下來雙北、乃至全國的親師生應當就能安心用營養午餐了吧?

很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稍微搜尋一下網路資料就知道,校園內因為午餐供應現場發生的食物中毒、重大違失、疑似食物中毒、混入異物、管理瑕疵等等問題,無論新聞爆出與否,其實從沒斷過。回顧臺灣學校營養午餐歷史,團膳公司被罵不是第一天,要是如上所言檢討改善加上督察措施就能防杜,怎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地反覆出現?

歸根結柢,因為這是普遍現象,而非單一問題。

隨著全面供應營養午餐,學校機構變成直接供應飲食場所,原來是教育行政的專業管理人—校長,成為飲食場所的負責人,總務系統中要負責供餐事項多如牛毛,而層層關卡都攸關食安問題,消費者—學生老師的滿意度反應也會相當直接。

四十年前的引爆點在於校方漸漸無力全面妥善管理,我國曾在1980年代發生校園午餐的嚴重食物中毒事件,促使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接受研究單位的建議,輔導民間食品廠商供應學校午餐,催生團膳業者出來支撐個別學校不易設置廚房並管理的缺口;同時,中央政府頒布「擴大並改善學生午餐計畫」將學校午餐事項轉為地方政府自行列管項目。

這兩項政治措施,導致一、原本全國公辦公營的營養午餐轉變成外包或部分外包給團膳盒餐業者的公辦民營和民辦民營模式;二、地方政府將學校午餐措施變成政治選票議題、而中央遲遲未能訂出學校供餐專法,造成各縣市各行其是、小島上22個縣市可能多達22種不同的供餐樣貌。

攸關全國170萬份師生用餐的營養午餐變成如今景況,或可說是歷史共業。不應該急著把問題丟給一個人員或一家公司,而該正視現況做全盤檢討:

學校午餐是一個公共供餐政策與教育福利服務,所需專業人力、設備設置、食材來源、食安衛生、運輸和設備維管和延伸的食農教育,是否還應當委託校外營利事業外部處理,或者考量增設校園廚房場地設施,回歸學校行政管理?

如果是前者,延續現行政府將午餐業務外包給營利為目的的團膳公司,以減少校務行政,那麼中央、地方和校方在管理配套上顯然需要從根本補強,如學校午餐專法的制定、專業人力對應配置、食安把關體制完善、營養教育食農教育推動等,必須通盤檢討;若朝向後者發展,那麼整個公務系統和教育支援設計就得換個思維來翻轉更新,如考慮跨局處整合地方社會福利和全人照顧需求、補足公職營養師和廚師員額、提高廚房現場員工待遇、支持校長專業職能以管理學校飲食場所等。

一桶上周五放到周一、閃過層層管理環節、鑽破食安漏洞的廚餘湯,照見出的亂象告訴我們:

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教育主管、從學校、團膳公司到食材廠商、從校長、學校營養師、廚師、清潔衛管人員到專業經理人,甚至教師、家長和孩子,都是學校營養午餐的利害關係人。

找完「戰犯」卻不正視問題核心的話,校園食安的未爆彈仍然在我們孩子身邊!


原文為2022年12月22日自由廣場《一桶誤送的廚餘湯 兩點營養午餐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