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食事|清明吃拭餅

文|陳儒瑋
圖|金門縣多年國民小學

每到清明節,餐桌上的潤餅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至於潤餅該放些什麼樣的食材,各鄉鎮地域有不同的堅持,真實呈現臺灣社會多元的飲食風貌。

一海之隔的金門島上,潤餅自然也是有的,另有拭餅、薄餅、七餅、妻餅等不同名稱。

相傳拭餅來由與明朝萬曆年間的金門進士蔡復一有關。由於他勤於公務無暇吃飯,他的妻子苦思良久,最後靈機一動,便用薄餅將切絲後的食材包裹成捲,讓蔡復一可以邊辦公邊用餐。

根據「金門拭餅歷史發展研究出版計畫案」結案報告書(頁14至15)解釋:

金門稱為拭餅,因為拭餅皮是把麵糰在煎盤擦拭一層,待溫度到而熟了,就成為一張張的拭餅皮,故金門稱為「拭餅」。

臺灣把拭餅稱為潤餅,實際應為韌餅才是,因為拭餅皮要有彈性,有展延性,包內餡時才不會裂開。潤餅的由來應是指拭餅皮的韌性,「韌」閩南音和「潤」同,潤有豐富的意思,吃潤餅,把豐富的內餡吃入肚中,故臺灣多稱為潤餅。

臺灣潤餅攤商的包裹方式是把準備好的內餡各別盛放,由各種餡中各取出少許,用潤餅皮把其包裹,和金門的方式不同,金門是把各種內餡合鍋炒熱成一盤,再用拭餅皮把盤中的內餡放入,包裹而成。

2022年3月底剛好有機會拜訪金門縣金湖鎮的多年國民小學,採訪之際聽陳校長提及利用每個月一次手工水餃日的活動,在3月30日(三)這天搭配清明節,讓小朋友體驗親手包拭餅,瞭解自己家鄉的飲食文化。

來源:校園食材登錄平台

陳校長說,金門同臺灣一樣都會把當季蔬菜食材或豬肉切成細絲,也有人會準備海蚵,但特別的是蒜苗會占所有食材的一半份量。以這次多年國小準備的食材來看,就有豌豆莢、高麗菜、豆干、蒜苗、胡蘿蔔、豬大里肌、豬腹脇、馬鈴薯、麻竹筍、豆腐、韭菜、大頭菜、蛋。

負責午餐事務的護理師笑著補充,像她自己會再加入敲碎的麻粩或貢糖,添增不同口感與滋味。


資料來源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