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高粱田:村復號與高粱掃把

文│劉珈妤 

"蘆黍lôo-sué”,普遍也稱作落穗,是高粱作物的閩南語。台灣種植高粱以金門為最,過去會將釀酒用的顆粒種籽撢出後來綁成掃帚、籃子等日常用品,發揮了農村物盡其用精神。在經過品種改良後改種方便採收的矮化高粱「臺中五號」,現在高粱掃把已經鮮少見於金門。

製成傳統高粱掃把的高粱稱作「北掃種」,從手割採收、脫粒甩種、除去葉子還有不間斷地日曬,都需要手工處理。從前的金門農村,有人專門種植、有人專門收購綁製,然而時至今日釀酒品種不斷更新,金門北掃種只剩下綁掃把的功能。「北掃種」已經鮮少人種植,只剩少數想要保留這項文化的人捲起袖子自己種植。

種的人、買的人都變少了,加上歉收的旱季,這項屬於在地的高粱工藝與品種是否可能會漸漸消失呢?我們期望讓在地學童及親子認識在地物產、一起來認識這種獨特的地方雜糧作物,透過獨創的教案設計成為未來可依循之食農教育、體驗行程發展模式。

我們邀請累積豐富耕種與掃把編綁經驗的陳德泉大哥,擔任本次活動的講師。從小就跟隨父親一起綁掃把的陳老師五年前從國中老師崗位退休,決定繼承父親的農事工作,持續地耕種北掃種高粱、綁好掃把。希望可以藉由持續的勞動工藝工作,保留下這個難得的在地工藝文化。

活動一開始先用快問快答開場,引導大家對高粱作物簡易辨識,認識當日採收的品種差異。接著將農夫老師如何觀察天氣、結合經驗與知識的種植知識,透過設計過的教具輔助,將農業知識淺白介紹,從頭認識高粱作物。除此之外,也讓小孩體驗拔高粱桿、搬運排列、脫粒、日曬等過程,透過簡單的一日體驗讓參與者知道製作高粱掃把各個工作環節。

目前高粱有分作兩種,一種是釀酒用的品種佔全島99.7%,分為白果實的台中五號以及紅果實是豐糯二號。目前金門大多農友都是選擇這兩種其一,結實顆粒效率較高、種植期短、改良後植株較為粗矮,更易於大型機械採收。

與當今規模種植的改良後品種特性不同,俗稱北掃種的金選三號傳說是由俄國進口的最初版品種,種植期約需120天。因為植株最高會長到200公分,成長期長、機械採收不易,因此逐漸被改良品種取代,直至今日已經沒有多少人在種了。

活動最後,用透過共享吃食劃下句點,我們邀請陳大哥大嫂製作平時只會出現在過年中的落穗粿(高粱年糕),讓大家用吃認識高粱。落穗粿用糯米與高粱製成,不僅帶著北掃種高粱種子獨有、市面上年糕少見的紅褐色,吃起來也有種獨特的高粱澱粉口感,絕對是最深刻難以忘懷的味道。經過了這麼多勞動的程序後,學童們一塊接著一塊,一下子就吃光光了。

金門每到10月秋季採收期,東半島隨處可見規模種植的高粱作物,農田地景蔚為景觀。但是談到高粱,許多在地人可能還是更熟悉高粱酒勝過於田裡的高粱作物。這次參與的學童,集結了來自島上東西各地的大校及小校的學童報名參加。透過親子自主參與的學習動機更加強烈、也更願意在晨起一起來學習、踏到田裡,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習、度過農場秋天日曬的假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