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讓海洋變得更美麗:專訪海洋公民基金會環境教育專案研究員李念蓁

文|陳儒瑋

首圖提供|李念蓁

快篩?!海廢?!要怎麼做啊?

在敏感時間聽到關鍵詞,神經突然抽緊了一下,外行人如我連珠炮般追問。

於澎湖非營利組織海洋公民基金會擔任環境教育專案研究員的李念蓁,仔細地向我解釋「淨海淨灘」的倡議行動。

所謂的快篩,就是利用觀察評估的技巧,二至三人一組,快速瞭解某個地點的海廢狀況。

見我眉頭越來越深,念蓁接著一步一步的說明操作步驟。

以等距抽樣的方式,每五公里設置一個測點,在澎湖總共劃設了65個觀測點,以100公尺穿越線作為固定樣區,透過目視評估海廢大約可以裝成多少個90公升的垃圾袋,藉此來估算廢棄物狀況,最後匯集數據,提供政府作為清理或政策規劃之參考。

圖說:海廢快篩行動紀錄(提供 / 海洋公民基金會)

原來如此,所以會需要兩個人一起進行,彼此將目視數據進行校正,這樣比較準確,對吧?我說。

是啊,所以事前也是需要安排訓練課程。

念蓁表示,基金會目前在澎湖有65個海廢快篩點,以估算海廢現況為主,未來規劃加入國際淨灘(ICC)與海廢國碼辨識產地等行動。問到廢棄物種類,她表示像塑膠瓶罐、漁網、繩索、漁業浮球,或是保麗龍等發泡材質都算很常見。

從反賭到守護海洋

海洋公民基金會位於馬公市區街道三角窗的一棟三層樓建築,一樓規劃為商品展示與接待處、二樓空間提供演講課堂之用及行政辦公室。

從2009年反澎湖博弈公投運動為起點,一群熱愛澎湖、關懷海洋環境的夥伴於2014年正式成立海洋公民基金會,以成為海洋守護平台為自我期許,關注面向包括環境教育、淨海淨灘、生態保育、公民參與等領域。

圖說:珊瑚礁體檢(提供 / 海洋公民基金會)

走進基金會,一樓展示架上擺滿澎湖與海洋教育的相關出版品。

一些是基金會專案計畫出版品,部份則為友好團體寄賣的商品。

七美潮間帶地圖、環境友善民宿公約 、澎湖愛海地圖,每一份都讓我愛不釋手。

以這份愛海地圖來說,上頭羅列了加水補給站、友善環境住宿、海廢改造景點 、友善環境餐廳 、澎湖海廢地圖等資訊,最近我們正展開更新工作,希望對來到澎湖遊玩或生活於澎湖的人,都能透過日常行動來守護海洋。

圖說:環境友善民宿公約與澎湖愛海地圖

結合環境教育與觀光遊憩

來自嘉義的念蓁,高職畢業後選擇來到澎湖科技大學修習海洋遊憩專業課程。

浮潛這種就是很基本的事啊,另外像是划獨木舟或學開小艇取得駕照等等。

後來進入研究所專研觀光領域,同時擔任計畫助理。畢業後,經朋友介紹得知海洋公民基金會提供環境教育人員職缺,覺得應該蠻適合自己的,就決定來應徵。

2019年10月到職,算起來已經工作了一年半左右。

問起環境教育專案的面向,念蓁說基金會目前著重於到學校教育以及戶外體驗課程,會與在地團體彼此合作。

圖說:前往學校進行環境教育課程(提供 / 海洋公民基金會)

那這波疫情停課,對基金會來說影響應該很大吧?我問。

原本五月下旬我們要聯合其他四個組織,共同執行一個100堂海洋環境教育課程的推廣計畫,現在只好全部停擺,可能會延後辦理吧。

但你也知道,澎湖進入秋冬的天候不是那麼穩定,加上著名的東北季風,許多戶外活動並不是那樣適合。

她有點無奈地說。

最後免不了好奇地詢問,未來在環境教育的推廣上,希望設定什麼樣的目標呢?

應該會以親子環境教育為主軸。畢竟日常生活中的各項事務,多數還是由家長做決定,親子一起獲得正確的海洋保育觀念,這點相當重要。

之後會一直想留在澎湖嗎?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