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寮聚落復興關鍵人物:專訪風車有機農場主人趙嘉協

文|陳儒瑋

近年來在社區營造領域上赫赫有名的南寮社區,不論是整理荒蕪傾圮的古厝、彩繪海廢浮球或重修見證產業歷史的魚灶,都讓遊客願意為此停下腳步,走進聚落體驗社區活力。

自服務三十四年的警察崗位上退休,並從民國九十九年起、連任二屆共八年的村長趙嘉協,可說是這波南寮聚落復興的重要關鍵人物之一。

現在,他與妻子共同經營風車有機農場與簡單提供餐點與茶水的休息站,同時也與旅行社合作提供炒花生、磨豆漿與社區導覽的遊程,生活過得忙碌又充實。

有機蔬菜入校園

農場一個星期供應約200公斤的有機蔬菜給馬公國中、馬公國小、石泉國小、東衛國小、成功國小,以及澎南國民中小學供膳中心等學校,讓學生們平均一週可吃到一次有機蔬菜。

趙前村長說道。

不過,今年結束後我就不再供應了,農場要逐漸轉型為食農教育的場域。

為什麼要停止呢?我驚訝問。

他稍微搖了搖頭表示,現在只靠我和妻子兩人經營,實在太辛苦了。

這時,剛好見到有人騎著摩托車來到農場休息站,載運四大袋青江菜梗。

因為規格不符而丟棄感到可惜,索性就免費提供給需要的人。

農場轉型食農教育基地

趙前村長帶著我們走進農場,目前僅剩一座網室內還有種植紅心白菜與青江菜。

之後會開始整理這幾座網室,做為親子食農教育的體驗基地。

既然稱為風車有機農場,除了抬頭就能見到的湖西風力發電站的風車外,農場裡還有一座葉面重達1,600公斤的紅色風車。

對此,他笑著說,這設計有問題啦,根本沒有風能吹得動,用手去轉倒還行XD

承載產業記憶的魚灶

至於社區裡聲名遠播的魚灶,趙前村長說,魚灶盛行於澎湖的時間約落在民國五十年至六十年間,為當時的漁業加工設施,屬私人所有,其功用主要是把捕獲的臭肉(沙丁魚)製作成魚乾,之後銷往台灣及日本。

啟用魚灶時,業主付費聘請社區的人,主要是婦女來協助。這些雇員的一天薪水約25元,必須從一早七、八點,工作至晚上,中午也無法休息,十分辛苦。

澎湖南寮環境教育園區網站所述,社區裡的福記魚灶,由戴福記於民國48年建造,灶體分為灶台、煙囪、鹹汁槽三大部分。民國101年,社區在徵得主人趙福謙同意後,申請補助計畫來重現魚灶歷史風華。

主要的精神還是希望能保留當時的產業文化故事,讓一代代的澎湖人都能理解過往時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