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莫拉克風災回鄉後陪伴社區至今的林春來執行長,溫暖而自信地與我們分享「新三漁」這個由在地經驗發展出來的名稱:「新,是新龍社區的新;三漁,是樂漁、慢漁、食漁。」產業從社區代表性養殖漁業開展,即便蓬勃壯大後仍要跟社區結合、不可脫鉤。
以稻作生產為主的農鄉,因為投入友善環境耕作,不僅迎來保育類生物-黑翅鳶,更成為聯合國里山倡議登錄的特色案例,呈現農田地景-產業-及生態共好的關係。土地宮廟旁的五甲地及黑翅鳶米的故事,成為發展食農教育及帶動社區活力的觸媒。
為培植具潛力之農村食農教育推廣人員掌握食農教育之概念、精神、內涵及關注面向,
農村社區食農教育的入門課程,歡迎農村食農教育推廣人員報名參加。
在社區推動沒有做過的事情的時候,通常需要透過實際行動來說服當地夥伴的參與,像馬蹄蛤主題館,館長在活動順利結束後大受感動,馬上著手把其中一區的池子進行安全加強,讓之後再來的孩子們能更安全、安心的進行體驗。
位於太巴塱部落的「紅糯米生活館」是一間充滿自然氣息的房子,樹幹般的樑柱、會呼吸的竹編牆,門口還擺著縮小版的望高樓,開啟遊客對於阿美族人的生活想像。生活館除了販賣紅糯米以及阿美族的編織、飾物、風味餐,也是綠色照顧的場域;對面則是原民會系統給族人的長輩照顧「文化健康站」(文健站)。蕭明山理事長說:「太巴塱部落有八百多位長輩,目前開設四處文健站,一站僅能容納五十位長輩,而社區的長輩也不只有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甚至也有新住民會到綠色照顧站」。
這次拜訪林俊雄向他請益社區事務的推動與發展,意外看見食農教育、農業六級化帶來的經濟可能性。山蘇產品與結合部落飲食與文化的遊程,讓部落族人獲得經濟收入,也對於自己家鄉的產業與文化更有認同。
在每一次和客人溝通和對話的過程,都是在進行「食農教育」,跳脫食農教育在學校執行的框架,處處能看見曉慧的用心。賣果汁賣到變成社區居民的好朋友,社區帶給曉慧的力量轉變成為曉慧回饋社會的力量,這份回饋的使命感,讓曉慧帶著蔬果到各地進行食農教育的教學。
龍膽石斑的故鄉-屏東枋寮鄉新龍社區的新三漁實踐
自莫拉克風災回鄉後陪伴社區至今的林春來執行長,溫暖而自信地與我們分享「新三漁」這個由在地經驗發展出來的名稱:「新,是新龍社區的新;三漁,是樂漁、慢漁、食漁。」產業從社區代表性養殖漁業開展,即便蓬勃壯大後仍要跟社區結合、不可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