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蕭明山:紅糯米奮鬥中!太巴塱部落的傳統米糧復振之路

文|謝欣珈

圖、編輯|王章逸

位於太巴塱部落的「紅糯米生活館」是一間充滿自然氣息的房子,樹幹般的樑柱、會呼吸的竹編牆,門口還擺著縮小版的望高樓,開啟遊客對於阿美族人的生活想像。生活館除了販賣紅糯米以及阿美族的編織、飾物、風味餐,也是綠色照顧的場域;對面則是原民會系統給族人的長輩照顧「文化健康站」(文健站)。蕭明山理事長說:「太巴塱部落有八百多位長輩,目前開設四處文健站,一站僅能容納五十位長輩,而社區的長輩也不只有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甚至也有新住民會到綠色照顧站」。

從修飛機、觀光業到任職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

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蕭明山是出生於太巴塱部落的阿美族人,國中畢業就簽了志願役,十年退伍之後便輾轉在飯店業工作。在軍中的經驗讓他有管理的技巧,因此受到許多飯店及觀光區的重用。從花蓮美崙飯店、遠雄飯店、台中月眉育樂世界,四處征戰。

最後在礁溪老爺飯店服務時,總經理交代他把社區的東西帶進飯店展售,那是他與社區的第一次接觸:「那時候社區有很多童玩,看起來真的很粗糙,我們要去協調,找老師協助他們做得比較精緻,再放到飯店裡展售,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社區這麼好玩,有這麼多資源。」蕭明山說道。

原本就有返鄉念頭的他最後辭掉飯店的工作,返鄉陪伴父母,和爸爸一起種稻、養雞。當時部落的那麼好・ㄚ讓牧師成立了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希望將原住民族文化轉化成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當時像蕭明山一樣返鄉的年輕人很是稀有,加上曾經在飯店業接觸社區,因此他就被找去擔任社區營造員:「一接觸之後就出不來了。」

有故事的紅糯米,代表部落最合適

把文化轉成產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其必要性,「唯有成為產業,當政府的資源停了,才能繼續營業,延續部落想做的事。」他們從皮雕、木雕等文化藝術著手,這些嘗試後來沒有做出成績,也不盡然能代表部落。倒是空間硬體設備,辦公室與展售中心,在各單位處室大大小小的計畫之下慢慢地建置完成。

後來團隊的夥伴開始思考,部落百分之八十都是種植水稻,稻米其實是最能代表太巴塱的產業。然而米食的市場競爭激烈,要從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並不容易。因此社區決定從文化層面切入,選擇當地傳統作物的紅糯米進一步發展。蕭明山接著向我們說明:「太巴塱部落的創始故事中,有一對兄妹乘著木臼漂流而來,但是一直生不出人形的孩子。太陽神便派遣使者利用天上掉下來的十二樣祭品進行法事,才終於生出人形的孩子,成為太巴塱部落最早的祖先,紅糯米就是十二樣祭品其中之一。」

在太巴塱過去每一戶都會種一小塊紅糯米用來保種和釀酒,在傳統祭儀時紅糯米也有其文化意義:「紅糯米煮起來真的很香!只要聞到就知道哪一戶有訪客,會特別為客人煮,還有收穫祭、祭典的時候會用到酒釀,有文化的深度,因此我們就把紅糯米當作我們發展的核心產業。」

轉向推廣,讓商品顯露背後的文化價值

好不容易找出能代表部落的產業,認為它的特殊性一定很吸引人,種了三甲、收了十噸,卻沒有想像中好種、好賣。「它一年一作又要比較長的日照才會轉紅,稻芒很長用割稻機很容易卡,還要自己碾。消費者也對它不熟悉,後來推廣紅糯米就變成一種使命感。」

生活慣習與語言息息相關。從名字、收成步驟都有對應的阿美族語,如果紅糯米消失,很多文化也會跟著消失,要再找回來會更難。因此太巴塱社區發展協會仍持續推廣紅糯米,除了在紅糯米生活館裡販賣,協會也跟交通部觀光署舉辦的「縱谷原遊會」合作,與經驗豐富的活動策劃公司一起討論遊程,將遊客帶進部落分享紅糯米與部落文化。


照片取自縱谷原遊會粉專

縱谷園遊會的活動安排,首先會發放購物金到原住民的傳統市場認識野菜,回到部落之後用紅糯米和成麵糊做成煎餅包著野菜做點心。下午導覽部落後,再用紅糯米製作酒釀。當紅糯米從展示架上下到生活,遊客一起理解紅糯米背後龐大的文化意義之後,紅糯米才真正成為能代表部落的產業。

以文化作為照顧的經緯,照顧長輩也學習部落傳統文化

紅糯米、常用野菜這類文化方面的保存,就要仰賴部落耆老們了。文健站裡掛著的一塊布很有趣,上面是長輩用布圈出一塊一塊田地,在上面縫出太巴塱當地的產業地景模樣,非常可愛。

教室裡還有一甕一甕用各種水果、米糧釀成的「飲料」,文健站裡由長輩口中訴說的這些,都是產業中的文化基礎。去年食農教育法通過,理事長最近也在想要怎麼與之連結在產業之中,首先是人員的教育,再來是素材的建構與收集,最後再運用到遊程、風味餐之中,這也正是他明年協會明年的提案要做的事。


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falongkatepaay

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falong870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