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石斑的故鄉-屏東枋寮鄉新龍社區的新三漁實踐

文|周季嬋(特約撰稿)、圖| 屏東縣枋寮鄉新龍社區發展協會
編輯|陳芬瑜(大享食育協會)

新龍社區位在屏東枋寮鄉,是一個以養殖石斑魚、午仔魚為主要產業的靠海漁村。近年來,這個閑靜的濱海社區每年吸引約三千人次遊客來此,並持續增加中,即使疫情趨緩國境開放後也不減人氣,其吸引人的魅力為何呢?

走進瀰漫著海味的老街區,突然出現一間新潮的店面,這裡是「新三漁產業展售中心」,是新龍社區新成立的據點,這裡有社區自有品牌的魚鱗保養品系列和真空包裝的在地冷凍漁獲,也有來自鄰近社區的商品,搭配體驗活動時會變身成食魚教育場地和在地美味饗宴空間。自莫拉克風災回鄉後陪伴社區至今的林春來執行長,溫暖而自信地與我們分享「新三漁」這個由在地經驗發展出來的名稱:「新,是新龍社區的新;三漁,是樂漁、慢漁、食漁。」產業從社區代表性養殖漁業開展,即便蓬勃壯大也要跟社區結合、不可脫鉤。

新龍社區的食漁體驗活動,依照停留的時間長短、客群,搭配季節漁事可以組合多種遊程。有跟養殖漁業直接相關的「龍膽石斑餵食」、「午仔魚一夜干製作」、「石斑料理製作」,或是跟漁業工作現場相關的「坷堀捕魚蟹體驗」、「手編漁網製作」、「沙窯體驗」,也可以搭配鄰近社區「浸水營古道」、「地利古厝」等古蹟人文體驗行程。發展體驗時除了要讓遊客有不虛此行的感受,安全性、操作的難易、搭配講師等等諸多細節也需要再三拿捏,林執行長說現在很受歡迎的午仔魚一夜干,當初要推出時可是經過諸多討論,像是:要讓遊客刮魚鱗嗎?讓遊客用刀剖魚會不會受傷?怕魚腥味要怎麼辦?結果,實際執行之後才發現真是多慮了,只要好好地解說,大家都會樂在其中!看似簡單的沙窯體驗,則是訴說過去捕撈虱目魚苗景況的媒介,在工作前先備餐,挖沙坑、撿漂流木燒熱後放入地瓜等食材後覆沙,待中午休息時撥開沙土馬上就有熱騰騰的午餐,而且自帶鹹味,連調味都省了。

早期的社區觀摩只有逛社區看一看、聽解說,感受不深刻,只有導入可以動手做、又能品嚐在地漁產的餐桌,才是有認識社區產業效果的食漁教育體驗。認同在地產業,才有可能進而支持社區產品。

近年推廣的科技養殖搭配友善養殖,包含追蹤水中溫度、溶氧度、水質環境等指標,「看水色」的傳統經驗有了科技加持,鼓勵更多青年回來接班。現場解說加上在地食材呈現的美味餐桌,才能去除長久以來對養殖魚鮮的偏見。對大多數人來說,魚類相較其他動物性蛋白質顯得陌生,因此餐飲絕對是食漁體驗的重要一環,新龍社區不僅在食材上下功夫,也邀請相關師資指導,並鼓勵夥伴持續精進廚藝,認識多元的烹調方式。從早期普遍的風味自助餐,轉變為圓桌合菜,到疫情之後的單人套餐,隨著出菜形態的改變,烹調方式與菜色搭配也有所不同。早期為了呈現豐盛感,也會使用豬肉雞肉入菜,結果發現石斑魚、午仔魚、蝦子等海鮮都被清盤了,豬肉雞肉卻剩下來,可見遊客更傾向於「吃在地」。於是菜單漸漸改成以海鮮為主的料理,搭配當季蔬果,用新鮮美味的在地食材讓遊客留下「魚很好吃!」的印象。深度走訪新龍社區加上以在地食材饗宴為活動收尾,遊客成為新龍社區最好的宣傳,紛紛成為社區商品的回頭客或帶來更多親朋好友。

目前新龍社區有十一位固定工作人員,加上三、四十位熱心志工,隨著社區活絡,本來只有本地人的團隊也加入許多鄰近社區的夥伴。對外,持續精進食漁體驗讓更多人認識新龍社區;對內,優化社區環境、經營關懷據點,為社區長者提供共餐、獨居供餐、延緩失能等相關課程。不過,長輩不只是學生,有時也是講師,發揮他們的生活技能像是撒八卦網、料理海鮮的小技巧,或是針對遊客的養殖漁業解說,成為大家的學習對象。

林執行長認為不只是新龍社區要好,每個社區都好才能走得久遠,近年開始有青年回鄉接手養殖漁業,或是整理老家成為民宿。未來,還要將枋寮的各行各業、資源串連成平台,作為國境之南的中繼站的枋寮,才能在活絡經濟的同時也能讓到訪者玩得盡興。

媒體報導:〈新龍社區推農村漫遊 以食魚、樂魚活化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