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月綺
位於雲林縣口湖的金湖休閒園區,串聯了景觀、生態與文化資源,目前和休區合作的農漁家約為七、八十個單位,取決於場域的條件的不同,合作食農教育與開放體驗的大概佔百分之三十左右,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在地農漁業特產品與體驗活動。
圖說:口湖遊客中心店內販售餐點和咖啡及在地農特產
這次來到由金湖休閒農業區協會營運的「口湖遊客中心」,請營運經理蔡云姍和我們分享休區的成立前後以及在地食農教育推展的故事。
Q:請問金湖休閒農業區食農教育成立的時間點與契機,至今執行過什麼樣的食農教育相關體驗?以及執行的內容與狀況如何呢?
大概是從民國94年成立馬蹄蛤休閒園區開始,雖然當時還沒有「食農教育」的名詞,不過我們所做的事和食農教育的理念是相結合的。後來直到98年成立金湖休閒農業區協會、100年度啟動組織運作、102年開始更具體更有規劃的去推動食農教育。
我們推動的遊程不僅生產食材的面向,還有環境與生態的關係,這是親子旅遊也是學校戶外教學的重要元素。
圖說:遊客中心內張貼的文蛤生態體驗宣傳海報
食農教育推行的契機是民國96年來自台中啟明學校的邀請,當時預計推行包含肢障、視障、身心障礙的無障礙旅遊,第一次的行程我們規劃了四湖的綠色隧道與下水摸蛤體驗。規劃的活動讓視障的孩子們能夠使用嗅覺、聽覺和觸覺等,在綠色隧道3.7公里的行走中感受的鳥鳴與風聲。
午餐使用在地的龍鬚菜、米粉、 虱目魚、台灣鯛魚等食材,由漁會的家政班親自料理,總共156位志工來協助。
雖然一開始被身邊的人說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安排這個旅行,但一切順利結束後真的很有成就!沒想到第一次推出後回應非常大,之後無障礙旅遊就沒有間斷。
圖說:發展至今遊客中心提供的餐點食材多是來自在地生產的
在社區推動沒有做過的事情的時候,通常需要透過實際行動來說服當地夥伴的參與,像馬蹄蛤主題館,館長在活動順利結束後大受感動,馬上著手把其中一區的池子進行安全加強,讓之後再來的孩子們能更安全、安心的進行體驗。
接下來從103年開始連續三年,與學校合作推出兩天一夜的深度體驗行程,第一次有12個小孩與13位家長參與,這次希望他們體驗的是「生活」。讓孩子們了解自然農法,水資源、氣候環境、土壤等因素都會影響農作與養殖方式。
希望讓孩子增加對生活的認知,學習到市場和小農交易、到田裡摘地瓜葉、去撈蝦捕魚、烤虱目魚。料理也讓孩子自己動手從田間採摘、清洗番茄和茄子,以不能讓自己受傷為前提來使用刀子 。當時最小的孩子才六歲,過程中改變與成長非常顯著。家長參與其中認知到適時的放手對孩子成長更大,因此晚餐由孩子們邀請家長來享用親手完成的料理,這樣巨大的翻轉讓許多家長非常感動。
不過這些活動前置的準備作業也非常多,也很需要休區內的夥伴們合作,也包括找好附近的醫療支援與通報系統的建立,防止意外的發生。
Q: 請問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在推動食農教育以及在地的農漁民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又提供了那些的協助呢?
協會建立窗口與平台,讓青農知道不管是在加工、研發商品等在發展過程遇到問題,我們都能適時提供諮詢和協助。
以目前正在協助的一個漁青為例:
退伍後返鄉室內養蝦,但無法量產也就沒有經濟規模,經過討論,毅然決然把阿公閒置二十幾年的魚塭重新整理,成為能夠提供體驗的場域,也設計了相關體驗活動。今年他個人獲得補助前往2023年6月在日本富山的食育推進大會,就在那裡獲得的靈感,回來開發教具,現在正在打樣的階段,考慮量產。
圖說:蔡經理展示開發中教具的影片
其他軟硬體的部分,像是接待場域的改善,又或是因受限於產季,導致很多農青漁青的生活不易,常常必須另外找斜槓的職業角色。因此協會亦提供不同來源的補助資訊,例如設立公司後,經濟部、水保局的各項資源就能夠提供協助,讓漁青、農青了解如何切入自己單位的優勢,因為不同規模的團體要準備、規劃與方向也不同。
舉例來說,馬蹄蛤是屬於一年四季都可以的常態型、10月是曬烏魚子的季節、11月是小番茄的季節,如何在受限於產季的情況下,設計出非產季時的食育體驗,像是用格外品研發出番茄醋,用番茄醋來做乾拌麵等等。
圖說:由協會開發的「甘苦人」禮盒包裝,可依照時節不同調整裡面的產品。
Q:請問目前除了蔡經理以外金湖休區協會組織的人事組成為何?
目前協會有三位專案經理,分別負責資訊、商品行銷與導覽解說,做食農教育與漁青農青的陪伴這部分的主要是由導覽解說組負責。
協會放手讓他獨自完成食農教案流程設計,像是設計給幼兒園小孩體驗採地瓜的食農遊程,要去拜訪農民,如何談到讓農民願意合作,把一區的地瓜留下來,不是很容易,不過要所有的流程只有親自走過一遍才會知道該注意的地方與細節。
也創造一些留鄉機會給中年轉職、新住民及銀髮族等,一位專案經理是50幾歲的未婚女性,為了照顧爸媽選擇留鄉;也有一位透過就業方案進來的新住民,目前因丈夫去世單親自己帶兩個小孩,她的工作能力非常優秀,現在由協會自行留用聘雇。
Q:請問蔡經理是怎麼樣的因緣際會踏入食農教育這塊領域呢?
我是土生土長雲林口湖人,最初因擔任農會家政班班長,開始接觸縣農會的導覽解說課程。後來曾在農業易遊網擔任特約採訪,有機會到各鄉鎮進行農業採訪。沒有想到因緣際會就開始了這個領域的工作。
在完全投入這個領域之前,我從事了30年的美髮工作,直到手部因病開刀無法繼續。隔年就全心投入這個領域,民國94年先是在馬蹄蛤主題館,96年到99年在養殖漁業發展協會擔任總幹事,98年同時接下金湖休區協會擔任執行秘書就一直到現在。
對於工作和學習我有很多執著,第一份美髮工作也是堅持做到不能再做為止。雖然小學畢業後因工作中斷了學習,但40歲重返國中夜校開始學習,直到55歲大學畢業都沒有放棄。最後開始碩研班,剛好是金湖休區起步時,各種專題忙下來真的沒辦法顧及只好休學。
圖說:蔡經理介紹禮盒的設計理念
Q:對於食農教育的期許,現階段完成了哪些目標,未來又有哪些規劃呢?
希望能結合政策,因為食農教育已經立法,但很多農民和漁民還沒理解法規的內容。
同時也要結合政府資源的挹注,像是教具研發,我們寫計畫到縣政府,由縣政府來送案和農業部爭取資源協助開發,將成本降低。
這個暑假我們也與台南附小的老師合作產出學習單和教案教具,讓前來的體驗者即使在非產季時,也能在輔助工具幫助下更快速的融入情境中。
期待讓更多人能走進來直接品嚐產地的新鮮,也讓更多青農可以降低成本,產生持續下去的信心。
圖、文|張月綺
位於雲林縣口湖的金湖休閒園區,串聯了景觀、生態與文化資源,目前和休區合作的農漁家約為七、八十個單位,取決於場域的條件的不同,合作食農教育與開放體驗的大概佔百分之三十左右,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在地農漁業特產品與體驗活動。
圖說:口湖遊客中心店內販售餐點和咖啡及在地農特產
這次來到由金湖休閒農業區協會營運的「口湖遊客中心」,請營運經理蔡云姍和我們分享休區的成立前後以及在地食農教育推展的故事。
Q:請問金湖休閒農業區食農教育成立的時間點與契機,至今執行過什麼樣的食農教育相關體驗?以及執行的內容與狀況如何呢?
大概是從民國94年成立馬蹄蛤休閒園區開始,雖然當時還沒有「食農教育」的名詞,不過我們所做的事和食農教育的理念是相結合的。後來直到98年成立金湖休閒農業區協會、100年度啟動組織運作、102年開始更具體更有規劃的去推動食農教育。
我們推動的遊程不僅生產食材的面向,還有環境與生態的關係,這是親子旅遊也是學校戶外教學的重要元素。
圖說:遊客中心內張貼的文蛤生態體驗宣傳海報
食農教育推行的契機是民國96年來自台中啟明學校的邀請,當時預計推行包含肢障、視障、身心障礙的無障礙旅遊,第一次的行程我們規劃了四湖的綠色隧道與下水摸蛤體驗。規劃的活動讓視障的孩子們能夠使用嗅覺、聽覺和觸覺等,在綠色隧道3.7公里的行走中感受的鳥鳴與風聲。
午餐使用在地的龍鬚菜、米粉、 虱目魚、台灣鯛魚等食材,由漁會的家政班親自料理,總共156位志工來協助。
圖說:發展至今遊客中心提供的餐點食材多是來自在地生產的
在社區推動沒有做過的事情的時候,通常需要透過實際行動來說服當地夥伴的參與,像馬蹄蛤主題館,館長在活動順利結束後大受感動,馬上著手把其中一區的池子進行安全加強,讓之後再來的孩子們能更安全、安心的進行體驗。
接下來從103年開始連續三年,與學校合作推出兩天一夜的深度體驗行程,第一次有12個小孩與13位家長參與,這次希望他們體驗的是「生活」。讓孩子們了解自然農法,水資源、氣候環境、土壤等因素都會影響農作與養殖方式。
希望讓孩子增加對生活的認知,學習到市場和小農交易、到田裡摘地瓜葉、去撈蝦捕魚、烤虱目魚。料理也讓孩子自己動手從田間採摘、清洗番茄和茄子,以不能讓自己受傷為前提來使用刀子 。當時最小的孩子才六歲,過程中改變與成長非常顯著。家長參與其中認知到適時的放手對孩子成長更大,因此晚餐由孩子們邀請家長來享用親手完成的料理,這樣巨大的翻轉讓許多家長非常感動。
不過這些活動前置的準備作業也非常多,也很需要休區內的夥伴們合作,也包括找好附近的醫療支援與通報系統的建立,防止意外的發生。
Q: 請問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在推動食農教育以及在地的農漁民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又提供了那些的協助呢?
協會建立窗口與平台,讓青農知道不管是在加工、研發商品等在發展過程遇到問題,我們都能適時提供諮詢和協助。
以目前正在協助的一個漁青為例:
圖說:蔡經理展示開發中教具的影片
其他軟硬體的部分,像是接待場域的改善,又或是因受限於產季,導致很多農青漁青的生活不易,常常必須另外找斜槓的職業角色。因此協會亦提供不同來源的補助資訊,例如設立公司後,經濟部、水保局的各項資源就能夠提供協助,讓漁青、農青了解如何切入自己單位的優勢,因為不同規模的團體要準備、規劃與方向也不同。
舉例來說,馬蹄蛤是屬於一年四季都可以的常態型、10月是曬烏魚子的季節、11月是小番茄的季節,如何在受限於產季的情況下,設計出非產季時的食育體驗,像是用格外品研發出番茄醋,用番茄醋來做乾拌麵等等。
圖說:由協會開發的「甘苦人」禮盒包裝,可依照時節不同調整裡面的產品。
Q:請問目前除了蔡經理以外金湖休區協會組織的人事組成為何?
目前協會有三位專案經理,分別負責資訊、商品行銷與導覽解說,做食農教育與漁青農青的陪伴這部分的主要是由導覽解說組負責。
協會放手讓他獨自完成食農教案流程設計,像是設計給幼兒園小孩體驗採地瓜的食農遊程,要去拜訪農民,如何談到讓農民願意合作,把一區的地瓜留下來,不是很容易,不過要所有的流程只有親自走過一遍才會知道該注意的地方與細節。
也創造一些留鄉機會給中年轉職、新住民及銀髮族等,一位專案經理是50幾歲的未婚女性,為了照顧爸媽選擇留鄉;也有一位透過就業方案進來的新住民,目前因丈夫去世單親自己帶兩個小孩,她的工作能力非常優秀,現在由協會自行留用聘雇。
Q:請問蔡經理是怎麼樣的因緣際會踏入食農教育這塊領域呢?
我是土生土長雲林口湖人,最初因擔任農會家政班班長,開始接觸縣農會的導覽解說課程。後來曾在農業易遊網擔任特約採訪,有機會到各鄉鎮進行農業採訪。沒有想到因緣際會就開始了這個領域的工作。
在完全投入這個領域之前,我從事了30年的美髮工作,直到手部因病開刀無法繼續。隔年就全心投入這個領域,民國94年先是在馬蹄蛤主題館,96年到99年在養殖漁業發展協會擔任總幹事,98年同時接下金湖休區協會擔任執行秘書就一直到現在。
圖說:蔡經理介紹禮盒的設計理念
Q:對於食農教育的期許,現階段完成了哪些目標,未來又有哪些規劃呢?
希望能結合政策,因為食農教育已經立法,但很多農民和漁民還沒理解法規的內容。
同時也要結合政府資源的挹注,像是教具研發,我們寫計畫到縣政府,由縣政府來送案和農業部爭取資源協助開發,將成本降低。
這個暑假我們也與台南附小的老師合作產出學習單和教案教具,讓前來的體驗者即使在非產季時,也能在輔助工具幫助下更快速的融入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