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實習週誌之二|化身小編繼續自我修練

編按:實習進入第二週,上回練出怦然書籍整理術的洛嬋,在這週會遇到哪些事情呢?會不會再度新增什麼奇異特能呢?敬請期待每週出刊的實習週誌!


第二週|2020年7月13日至7月15日
文|劉洛嬋
 
這禮拜化身成大享的小編,進行過節系列貼文的製作,還有招募舊物活動的文宣與主視覺。感覺就像是遊戲的角色升級,不能抱持著以往在學校的心態,我所要背負的是更大的責任。

成長,是任性化成韌性的過程。

從過節主題發想、寫文字稿、貼文圖片製作,讓喜歡文字的我,開始學習到圖文並茂的能力,也意識到身為小編,光有熱情和文字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細膩的同理心,去站在讀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文章。

記得與實習單位夥伴婉育對話時,她說:

以前我總喜歡寫長長的文,不太在意有沒有人看,但後來發現一篇文章再怎麼有趣精彩,如果沒有人看,那篇文章就失去了意義,於是後來開始寫短短的文。

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因為我就是那種喜歡打冗長文字,才不管別人要不要看,我自己高興就好的那種人。但若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別人,那就不能那麼隨心所欲。所謂「長大」,大概就是這樣吧,一個把自己的任性,逐漸磨練成韌性的過程。

當知識與回憶開始接軌與串連

大享食育每一年都會舉辦臺灣學校午餐大賽,而本屆大賽主題為「過節」,關於節日慶典,也關於人與食物間的愛恨情仇,因此小編們會努力的在每周三,發布一篇「過節系列」小貼文。

而這禮拜由我來負責,這次我選了不擅長的宗教議題——白沙屯媽祖繞境,大家可能會好奇:「既然不擅長為什麼要選?」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想跟上時事的腳步,第二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苗栗人,但土生土長的我,卻對繞境一事不甚瞭解,因而有了想做這個主題的衝勁。

於是我便開始吸收各種資訊,結合身為在地人的回憶與印象,把自己埋進「媽祖繞境」的文化圈裡。

生活是所有事物的靈感來源,而靈感來自於生活的枝微末節。

回顧以前,每次吃辦桌、平安飯的時候,都不會去注意為什麼會有這些東西,但很多當時不了解的事,在後來回過頭看的時候,才會發現,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只是我們忘了給予自己去發現的機會。

透過這次的學習機會,能更深入了解家鄉的文化,覺得高興,還有種踏實感,好像自己正在離家鄉,更靠近一步。同時也感嘆,身為土生土長的苗栗人,卻不瞭解家鄉事。

亦驗證了小時候大人總愛跟我們說的那句話:「長大後你就會知道了。」但其實不是因為「長大」才會知道,而是透過「長大」才瞭解到,有些事情必須靠自己主動去發掘。

在舊物活動裡發現的事

關於舊物招募的活動,這是一個想要透過收集「學校營養午餐」相關舊物和老照片,來延續與保留學校午餐之歷史與回憶的活動。

學校營養午餐的存在,看似理所當然卻得來不易。

不同輩份間的學校午餐,都會有每個世代專屬的回憶,例如領著蒸飯牌去蒸便當、學校媽媽煮的牛奶豆漿、跟朋友吵架所以一個人抬餐桶。午餐的存在,給予了我們上課的精神和體力,也承載了許多人的青春歲月,而我也因為大享,才開始正視與明白「學校營養午餐」的價值與意義,好像越熟悉的事物,就越難去發現它的重要性呢。

不過舊物活動的進行,光是想活動名字就讓我有點頭疼,於是拿著一排名字候選清單,四處問人意見,才從中挑選出眾人滿意的名字,有種選秀般有趣的感覺(笑)。取名字要取得到位,又有記憶點真的不容易。

思考一場活動,就像設計一間店的動線,會煩惱著:「要怎麼讓民眾一目瞭然?」不論是主視覺設計,還是報名資訊與程序。我正在做身為粗神經的自己所不擅長的事,但卻不覺得害怕,雖然心裡還是會有點慌,但覺得內心好像慢慢變得強大,也因為整個過程是熱在其中的,我想那就是自己所喜歡的事吧。

從整理書籍到小編工作,覺得在這些看似貧乏或不擅長的工作裡,總能從中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或感受,同時也緩緩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那種可以發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