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報NO.3】學校午餐的不凡 / 施信源

文/施信源(新北市龍埔國小教師)

飲食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飲食的內容、習慣,往往也影響著每個人的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對於國民健康的素質息息相關。飲食更是情感一條特殊的網
絡,透過飲食的時刻、記憶、溝通,往往促成了情感的昇華與連結。因此讓午餐不止建構出優質的國民素質、營養教育,更有著對地方、家鄉飲食素材、文化認識,就是這一次大賽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期待。

對這次大賽中每一位具備精湛廚藝的大師們所展現的營養午餐,由衷佩服,從消費者、教師與家長的立場針對於這次的廚藝展現的過程有三個心得與大家分享:

第一,好的慣習有效對抗壓力。平日的「慣習」所呈現出的「肌肉反應」,就可以看到每一位大廚與營養師平日是如何要求自己對於午餐調理的正確作法,也是評審觀察的項目。平常的養成習慣中就必須不斷的「刻意訓練」與「自律」,將有助於壓力下最精準的表現!

第二,分數高低藏在細節中。對於食材的運用與處理也需要有精準的處置,避免浪費或汙染。在廚餘、垃圾桶中看到因為處理而棄置的食材部分較多,還有可能因為疏忽或不經意,沒有做好分類。對於料理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對食材,甚至是調味品,進行衛生保鮮的工作,避免汙染,都是可以判斷團隊是否精準、細緻的得分處。

第三,良好的默契決定速度。廚師與營養師的默契,是速度的決勝關鍵!雖然平日在中央餐廚、自立廚房當中可以談笑風生,但畢竟是一場大賽,面對比賽事先的準備、策略的擬定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的。

而身為一位老師,在這次大賽中比較談得上專業就是有關教學、教育面向的部分。就整體來說,對於教材、教具的準備非常豐富,除了一般的字卡、字報、大型繪本之外,也有玩偶、裝扮,甚至劇情表演,在過程中個人也學習到很多,也有幾個心得與大家分享:

第一,翻轉傳統學習的思維。傳統上的教學是偏向單向式、教師中心、標準化為主。然而與時俱進調整對於教學的觀點,將有助於飲食文化的推廣與普及。因此不妨思考「學習者為中心」的思維,在基本知識單向傳遞之外,注重觀察、思考、情感與技能的教學設計。例如多用問句做開頭、多運用互動做歷程、多運用實體或技術層次來做為結尾,讓孩子對於食材、營養、在地文化、家鄉口味等盡量充滿好奇、探索的氛圍。

第二,適齡適材的教學設計。一般來說國小階段的孩子屬於具體運思期與初步的抽象運思期,因此對於較為抽象的名詞,如果能用具體物,甚至經過手感的接觸,將會讓孩子印象更為深刻。

第三,正增強物的運用。教學後如果能增加問答、搶答、有獎徵答等等方式,設計透過正增強物的鼓勵,將會有助於學生願意更專心、更積極的投入。

第四,教學元件多元化。紙本、講述、問答、多媒體的混和運用,將更有助於學生吸收。多元性地輪換教學元件、場景更換、氛圍調整,將有助於大腦因為重新適應,專注度重新啟動!

第五,讓孩子共鳴的語言。對象是孩子,語言的層次也必須與孩子接近才能共鳴!調整語言共鳴度的目標為「讓對象聽得懂」。因此建議三個要件:講話速度放慢、語詞的認知負荷放低、說話要抑揚頓挫。

以上是個人粗淺的心得,提供給現在與未來的參賽者一些靈感。整整兩天的歷程,個人自覺並非是一位專業的評審,而是一位收穫滿滿的學生。不僅跟專家教授、大師們學習到很多營養、廚藝的專業,對於每一個參賽隊伍的投入,更是由衷的敬佩!

這樣的競賽不僅讓第一線默默耕耘的大廚、營養師們有機會被看見,透過臺、日、韓的專家交流、指導,更讓臺灣營養午餐被國際看見。期待明年的大賽能再一次看見優秀選手們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看見臺灣營養午餐發展上的不凡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