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交流】生產者、消費者共同建構的永續食物體系

本文改寫自邀請南韓農漁業農漁村特別委員會郭今順女士擔任「臺日韓行動連線」工作坊講師之演講內容。


農漁業農漁村特別委員會(以下簡稱「農特委」)是一個新成立的行政單位,負責農業和食物相關的議題,接下來會分享南韓公民團體的行動、以及農水產食品分組未來的業務。農特委成立的背景是在1970至1980年代,南韓的糧食與穀物自給率下降、城鄉差距隨都市化拉大,消費者的意識與自覺也逐漸提高,飲食方面營養不均的問題導致慢性疾病出現。不只是南韓,世界各國也同時面臨了經濟發展後卻陷入糧食危機、食安疑慮等難題,因此開始思考食物與農業的發展。

在過去與食物相關的政策是由政府各部門分散管理,政策轉化的必要性顯而易見。農特委於今年四月成立,但在這之前,已經有許多公民組織與運動改善自1970年以來食物相關的問題。

公民運動的開始

90年代,社會上逐漸出現一些食物的問題與危機,此時公民對於飲食產生意識,設法改善食材,例如,稻米以公糧的形式提供學校午餐使用等具體行動。生協合作社在90年代後半注意學校午餐的議題,前往學校觀察,卻發現很多進口食材。為了解決問題,許多不同的組織串聯。希望透過民間的力量,影響政府改善制度。像是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發展到首爾2020年實施高中免費午餐,這就是韓國學校午餐運動的進程。

另一方面,根據統計1980年代每年都有一千多人因慣習農法生產的農作物受到傷害,因為食物中毒死亡的案例愈來愈多。還有稻米與小麥的生產失衡等現象,守護農業的運動遂而發動,串聯消費者「搶救我們的小麥」、「找回自己的種子」等訴求推出。韓國相當投入社會運動,因此時間也會拉長,透過長時間的呼籲,希望政府能有所改變。

全國性食物政策與農特委的使命

而農特委的興起動機,過去曾有兩次發起,但都是以專家為核心組成。此次農特委以生產現場、專家學者等各領域的人士擔任委員,並於2019年4月開始運作。希望能夠建構完整的食物體系,公共供餐和生產食材的地區結合,形成生產和消費的連結。找到能夠提供首爾市公共供餐的地區,如此一來可以製造工作機會,又能夠符合地區的特性,這樣的連結與供餐模式是近年來韓國相當受矚目的焦點。

過去的農作物被視為商品而不是食物,價格在市場的浮動相當大,所以接下來以食物政策推動永續食物體系,讓大家逐漸認知食物不是商品而是「必須財」,公正的價格始能引出城鄉共生的結果、永續食物體系的概念;過去農業社會傾向自給自足,現今已無法如此,應該要納入地方循環經濟進而解決問題。面對國家食物的綜合策略,農特會身為一國家層次的食物委員會機構,成立與運作必須盡快展開。

農特委首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習慣共食的韓國,目前面臨「獨食」的社會問題,一個人吃飯的狀況越來越多, 要怎麼因應「獨食」的購買,對於生態環境及都市炭排放的問題;第二,初級農產物越來越少,市面上加工物層出不窮,對於國人的健康也會造成影響,聽到日本有直接食材供應給小朋友平台感到很羨慕,希望能設法來矯正這些問題。

韓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食物政策

在本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中,郭女士認為午餐中能呈現媽媽的味道,就是理想的學校午餐。而在其他國家,國家層次的食物政策並不明顯,像是法國與澳洲都曾經討論過食物的綜合策略,但後來因為選舉,政權的更迭就沒有持續開展相關政策。英國於制定了一個至2030年的農產品政策推進計畫,將食物政策化,以永續為核心推動。

郭女士認為食育中最重要的就是「食生活教育」,飲食文化的傳承,食生活強化就能改善問題。農特委在第一次成立時就制定食生活教育資源法,如今十幾年過去,在第三次食物基本計畫擬訂中,雖然是由行政部門制定政策,但生產者和消費者會不斷的介入解決市面上的問題,雖然有困難,但是會繼續擴大。

回歸起點:政策、食物與人

像是以學校午餐出發,帶領消費者,也就是小朋友到生產地看看,就不會對食物有不正確的選擇,因此參訪生產地相當重要。以個人家庭而言,近年來家庭主要備餐者──媽媽的料理時間縮短,因此研發可以節省時間的料理成為趨勢,即便料理時間已經縮短,仍要維持共食的傳統。而以公共領域而言,公共供餐、學校供餐及軍隊供餐都使用國產農作物,在制定政策的方向上,希望能倡導家庭料理的重要性,以及公共領域的食物體系。官方、生產者、消費者共同努力解決現今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