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實務之間──學校午餐出任務活動紀實

編按:「學校午餐出任務」是富邦慈善基金會、旅行與閱讀基金會及大享食育協會共同合作舉辦的學校午餐廚藝工作坊,邀請桃園市復興區七所國民小學的午餐秘書、廚師及營養師參加,由榮獲2018年臺灣學校午餐大賽冠軍的新北市秀峰國小營養師楊蕊萍擔任講師,中華民國全國漁會則協力提供漁產品食材。希冀藉由聆聽偏遠學校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心聲與料理切磋,能帶給這些兢競業業、鎮日埋首於學校廚房的夥伴們,實質面上與精神面上的支持與鼓勵,因為有了她們的付出,偏鄉學童的飲食才有了保障。


在山嵐裡認識復興

工作坊安排於8月21日周三,為了事先熟悉場地與確認食材,我們一行人從台北出發,沿途從高樓大廈漸漸轉為綿延不絕的山林景色,中巴在蜿蜒的山路間穿梭兩個小時後,終於來到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義盛國小,附近就是著名的小烏來風景區。

圖說:義盛國小(左方建築物)位於小烏來風景區,沿途有宇內溪流經。

協助這次工作坊的傅聖坤主任,簡單向我們說明復興區學校午餐食材的運送情形:「復興區的學校固定由一家菜商配送,分為前山、後山,前山每天配送,而後山則兩天配送一次。」附帶一提,這次工作坊除了漁產品之外所用到的食材,也委請這間食材商行協助採買運送。

圖說:前山為復興區北部的三民、介壽、奎輝、長興、羅浮、霞雲、義盛國小,後山為復興區南部的高義、三光、巴陵、光華國小。

參加活動的廚師、午餐秘書及營養師來自復興區內的各個學校,因此大家先互相自我介紹。

其中,三民國小的廚師麗華阿姨擔任廚師二十幾年如一日,從未請假,引起大家一陣驚呼,也有今年八月份剛分發到羅浮國小的陳珮容營養師。印象最深刻的是吉娃絲,擔任廚師前是部落的族語老師,順道熱情的教在場的我們「大家加油(loka ta kwara)」及「謝謝大家(hway simu balay)」的泰雅語,教室充斥著笑聲,讓氣氛頓時變得相當輕鬆。

圖說:吉娃絲(左方站立者)自我介紹時教大家泰雅族語。

圖說:吉娃絲在教我們說泰雅族語的大家加油(loka ta kwara),一旁的廚師阿姨兼任小老師幫忙將拼音寫在白板上。(照片提供者:洪郁棻/旅行與閱讀基金會)

學校廚房的料理小撇步

蕊萍老師首先和大家分享各國的學校午餐吃什麼,以及臺灣學校午餐的現況,尤其蔬食日,雖是立意良善的政策,但蔬菜端到孩子面前,總是陷入「廚餘日」的窘境。蕊萍老師建議一般的炒青菜,可以加入豆腐、香菇等配料變化。還有學校午餐的蔬菜經常因為放置時間過長而變得過於溼軟,此時若川燙後拌入小朋友喜歡的玉米粒、肉燥等調味,如此一來在味道上不會過於單一,也能保持蔬菜清脆的口感。

接著進入出任務的重頭戲──魚肉料理實作前,詢問了山上的學生的口味如何?原本想像酸酸甜甜的糖醋應該很受歡迎,沒想到山上的孩子不喜歡,此時蕊萍老師分享除了乾煎淋上醬汁外,以醬油做成紅燒的料理,也能讓孩子開心的將魚肉吃下肚。

孩子容易攝取過量的豆魚蛋肉類,反而全榖雜糧類僅靠主食米飯及麵條是不夠的,因此其中一道料理「奶香馬鈴薯」以馬鈴薯混合少許的鮭魚碎肉焗烤而成的料理,透過配菜馬鈴薯來補充全榖雜糧類,蕊萍老師天外飛來一筆,建議將當地泰雅族經常使用的「刺蔥」加入焗烤中味道會更豐富。

學校廚房烹調的工作相當繁重,但可透過調整烹飪方式來省去些許勞力,例如:相對於需耗力拿起鍋鏟來大火快炒的「三杯魷魚圈」,若先將魷魚圈燙熟再拌入調好的三杯醬汁就能較不費力。

圖說:三杯魷魚圈、烏魚佐百香果醬、絲瓜炒蛋、香菇雞肉炊飯、小魚味噌湯、小玉西瓜

這些看似片段瑣碎的小訣竅,卻能夠讓繁重的廚房事務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關鍵。

偏遠學校廚房因為師生人數不多,因此廚師經常僅有二至三位,或是更少,例如奎輝國小廚師僅有一位,且包辦學生的早餐與午餐,平日的工作相當繁重,平常也難以和其他學校的廚工交流。加上過去有關學校午餐的研習活動,往往舉辦在交通方便的鬧區,工作經驗與山區學校具有相當的差異。

蕊萍老師提點與其他廚師交流,並實際合作完成魚肉料理後,大家圍繞著完成的九道菜色拍照留念,也在大家一邊吃一邊討論魚肉料理的過程中,結束學校午餐任務的上半場。